神農創耒

神農創製的耒,是最古老的農具,耒陽也因為是炎帝創耒之地而得名。耒耜現在看起來很簡單,但在當時卻是了不起的創新,製作一件耒大約需要3至4天的時間。耒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增加了農業收成,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簡介

來歷

遠古時代,人們茹毛飲血,居無定所,常常饑寒交迫。炎帝被擁戴為南方各部落聯盟長之後,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他遍游天下,廣嘗百草,發現稻、黍、稷、麥、菽五穀,可以種植,定期收穫,於是向人們廣傳五穀種植技術。沒過多久,人們紛紛向炎帝報告,因土地十分板結,種植的五穀往往枯萎。人們用手挖,用石塊鏟,終無顯效。

為了找到對付板結土塊的良方,炎帝率領得力助手垂,溯湘江而上,登上了雄偉的衡山,耳聽八百里氣息,眼觀千里外風光。一陣歡聲笑語傳來,炎帝看到了一條神奇的河,有一節首尾欲接而未接。那兒一派祥和景象,令炎帝大為開懷,立即與垂徑奔而至?這個地方後來叫做“金線吊葫蘆”?。

這天正好風和日麗。女的在燒火做飯,男的在抓魚捉蝦。最吸引炎帝目光的,是一個中年漢子,正用一根木棍撬開石塊,捉出一隻又一隻肥蟹。炎帝走過去,接過木棍,連撬幾塊石頭,發現比手扳省力多了。炎帝隨手把木棍往土塊上一插,再一撬,那板結的土塊立即鬆散開。

炎帝大喜過望,立即叫垂和那捉蟹的中年漢子一起過來,研究用木棍撬土之法。幾經試驗,略彎曲的木棍比直木好使,下端尖利的木棍更易入土。這時,幾隻肥蟹舞著大鉗,一會兒就在泥土中扒了一個洞。炎帝靈機一動,如果木棍下端也做成蟹鉗一樣的尖叉,鬆起土來一定更順暢。很快,耒耜的雛形創造出來了。人們發現創製耒耜的非凡人物是久已仰慕的炎帝,一齊歡呼雀躍:“神農,神農,您是上天派來拯救生民的神農啊?”神奇的河畔立即沸騰起來。

為了製造更多的耒耜,捉蟹漢子和他的夥伴們自告奮勇,進入一座座深山老林,但很難找到大小長短合適的曲木。面對一大堆不規則的木料,扳來壓去,也做不成滿意的耒。

炎帝一時無策,信步來到做飯的灶火前,見一位大嫂把濕木塞進火里,那濕木在大火烘烤下自然彎曲了。炎帝立即叫垂架起火堆,一邊烘烤,一邊按人的意願彎曲,一柄漂亮適用的耒造出來了。這就是“揉木為耒”。炎帝親自使用耒耕作,不斷改進,不但定準了耒的長短尺寸,還把下端尖叉改削成上寬下窄的鋒面耜。這就是“斫木為耜”。耒的總長六尺六寸,底長一尺一寸,中央直者三尺三寸,勾者二尺二寸,耒下向前曲處接耜。這一規格剛好適宜平均身高七尺的男人,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在炎帝神農氏領導下,一柄柄規範的耒耜創製出來了。捉蟹漢子和垂分頭走遍大江南北,廣傳神農氏耒耜使用和五穀種植技術,使江南成為古代農業最發達的地區。

為了紀念這一偉大創舉,更因為這段河流很像耒的底前曲,炎帝神農氏逐將這條神奇的河流命名為“耒水”,並加封為推廣耒耜立下巨功的垂為“垂神”,捉蟹漢子為“耒神”。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的時候,便將耒水流域的廣闊地區置為“耒縣”?漢時改為“耒陽縣”?。具有五千餘年悠久文明的耒陽,從她一誕生得名起,就千古不變。耒陽民間幾千年來一直使用的禾叉,就有古代的耒的痕跡;農民對農具歷來有種特別神聖的敬重感,每年開春都要先祭祀再下地耕作。興建的神農廟?有的叫“藥王菩薩”廟?,中間神像為威武的神農像,左為垂神,右為耒神,年年香火鼎盛,其間濃聚了對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創耒的無限深情!

歷史意義

“神農創耒”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標誌。以往人們把黃河域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搖藍,認為我國農業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逐步傳播到其他地方。一些古人類學家認為,華南地區農業發生更早。從這裡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中,可以追溯到距今近萬年甚至一萬年以上。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耒陽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耒陽境內大市宣塘坳和賀家山,遙田高坡沖、雅江大嶺上等處新石器時代人類聚落遺址中證實,早在8000~10000年以前耒陽先民就進入以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史書記載,耒陽土地上的居民,屬古越人部族集團。三架青麓、南京下塘、馬水坨祖嶺、上堡後背嶺等多處商周文化遺址證明,商周時耒陽土地上的居民已步入奴隸制經濟生活,屬揚越方國領域。耒陽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山多林密,水源充足,資源豐富,這種自然條件決定耒陽是理想的農耕區。“神農創耒”說明耒陽是南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不僅對中華乃至世界農耕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神農寺

神農寺起源

神農寺,位於蔡倫竹海外圍景區的耒水之濱黃市鎮黃泥崗,與直釣岩、張良洞、昭靈寺隔水望。神農寺由原來的靈佑廟搬遷改建而成。有聯云:神農創耒種仙竹嘗百草鑄神農鼎勞苦蓋世/寺廟靈佑塑雕像供五穀遷寺廟庵功德無量。傳說神農氏創耒時曾在此鑄鼎嘗百草,當地人感念神農為他們選取可食之物,特立靈佑廟塑神農像四季祭祀,香火鼎盛,遊人不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