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德寺塔

神德寺塔

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又名耀州塔。在耀州城北0.5公里的塔坡。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此建步壽宮,南北朝西魏(535-556年)在此建龍華寺,隋仁壽年間(601-604年)建樓閣,復塑彌勒佛像“大像閣”。唐改名神德寺。宋代在寺內建塔,故名神德寺塔。塔為六面九層,斗拱挑角,中空,是典型的宋代建築。原為寺院舍利塔。塔身第二層以上遍布纏腰方孔遺蹟。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陝西省
神德寺塔VI-778

簡介

神德寺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塔古建築。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又名耀州塔。在耀州城北0.5公里的塔坡。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此建步壽宮,南北朝西魏(535-556年)在此建龍華寺,隋仁壽年間(601-604年)建樓閣,復塑彌勒佛像“大像閣”。唐改名神德寺。宋代在寺內建塔,故名神德寺塔。塔為六面九層,斗拱挑角,中空,是典型的宋代建築。原為寺院舍利塔。塔身第二層以上遍布纏腰方孔遺蹟。
..

神德寺塔位於耀州城北步壽原下的半坡上,建塔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證,但其建築風格似為宋代建築,故後人漸漸稱其為“宋塔”。該塔高35米,底圍25.04米,內徑2.9米,八面九級,斗拱挑角,密檐環圍,外飾美觀,巍巍而立。1956年8月6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區文史工作者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印證了在宋塔的遺址上早在元魏時代(471—556年間)就建有一座寺院,名為龍華寺,隋代改建大像閣。唐玄宗開元八年(749),寺院更名為“神德寺”。宋代,在神德寺內建起此塔。據此,區文物部門報省文物局批准,對“宋塔”正式命名為“神德寺塔”。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神德寺塔”的保護工作,責成文物部門對該塔進行了多次維修。特別是2004年的全面維修,使“神德寺塔”更顯雄偉壯觀,氣勢恢宏,成為耀州區的標誌性建築。
2006年,“神德寺塔”被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載

該寺始建於宋(北宋?),後毀於戰火和人為破壞,僅留一磚塔,塔高九層,結構緻密,形神俊朗,可以見證當年香火之盛。耀州北宋時當為西北重鎮,設有經略府,與金夏都有過大戰。門前坡路名為“塔坡”。

..

資料

神德寺塔位於耀州城北步壽原下。“大像閣在步壽原南岩下,北魏時龍華寺也,隋仁壽中(601—604)建閣,覆彌勒像,高二十餘仞,故名焉。唐改神德寺。
..
宋時人遊覽最盛,有富鄭公登閣詩石刻,宣和(1119—1125)時兵火閣廢,金承安中(1196—1200)再建閣,更寺額曰明德,今閣與像久廢,寺改書院,獨故塔存。”神德寺塔為宋代建築風格。塔身為磚構、斗拱、飛椽,雕刻精美,建築風格雄渾莊嚴,結構奇巧。2004年維修塔身時在南面第四層的拱券窗洞中發現了金元時期放置的佛教經卷。有寫經、印刷經、紙本印刷和絹本粉彩佛傳畫,達30餘種。保存最好的是手寫紙本《金光明經》,高26厘米,殘長283厘米,小楷書法,字型端莊,結構嚴謹。這些經卷和佛傳版畫堪稱珍貴。今年國務院公布該塔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耀州區神德寺塔發現的經卷

神德寺塔又名耀縣塔、宋塔,位於耀州城北步壽塬下。因其唐時為神德寺,故名。1956年8月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經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9月24日維修塔身時在南面第四層的拱券窗洞中發現了金元時期放置的佛教經卷。有寫經、印刷經、紙本印刷和絹本粉彩佛傳畫,達30餘種。這些經卷基本屬於露天存放,沒有保護措施,以致於數百年來在上面覆蓋了厚達30厘米的鳥糞和塵土,致使大部分經卷腐爛粘結,損壞嚴重。經捲髮現後,省文物局、西安文保中心派專家和技術人員來館對經卷進行了檢查,從打開的幾種來看,都屬於捲軸。保存最好的是手寫紙本《金光明經》,高26厘米,殘長283厘米,小楷書法,字型端莊,結構嚴謹,與唐宋寫經體有相近之處。但可惜無落款、無書寫者姓名。另有幾種寫經殘卷,保存較差。印刷體經卷無法打開,僅能從殘片辨認。紙本和絹本佛傳畫都已嚴重殘損,但可初步看出其時代特徵。
這些經卷和佛傳版畫,屬我市首次發現,在省內也十分少見,其數量之多、時代之早,堪稱珍貴。它的發現,對研究耀州神德寺的歷史沿革和寺院佛教活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