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祖

城簾和祖堂上端相連,懸於屋內西牆,即稱"祖城"。新年祭祖禮節供品是:以黃油(即牛油,惟須用由蒙販來真貨)炒黃米,用樺木淺碗盛貯,謂之"拉拉兒"(前拉字念第二聲),碗中撥出空心,傾入已溶黃油,搓棉花作捻,放入油中,候燃。至除夕日晨起,揭去哈達和舊掛錢,用燒酒噴灑城簾,灑酒為祓除不潔。灑完,由族長起叩首,一跪九叩首,共三跪二十七叩首。即首完畢,捲起城簾,謂之"開城"。隨供拉拉兒八碗,灶王前一碗共九碗,燃點拉拉兒中棉捻。再以酒灑已開城的祖堂,並用筷子蘸酒,遍抹聖像口部,再三跪二十七叩首,是為除夕辭歲畢。

從清初編成八種旗色二十四旗軍籍以後,無論地位如何崇高,也要有軍籍,即如皇帝,也要編入鑲黃滿洲旗(旗如一師),第一甲喇(甲喇讀"扎連",如一旅)第一牛錄(牛錄即佐領,如一營), 也要算這個佐領--營長所屬的士兵,只除皇帝外都寫履歷為"某某佐領下某某",皇帝寫"某某佐領上御名",宗人府注檔,就要如此寫法,清末時皇帝佐領,就是宗室名叫鐵山的(原住魏家胡同), 所以鑲黃旗為八旗第一旗。二十四旗內,滿蒙漢各分八旗,只以蒙古八旗來論,全是清初編入的內外蒙(內蒙最多)人,即如京旗中的"博爾濟吉特氏",和蒙旗此姓相同,全是成吉思汗皇帝之後,至今京旗此姓的人,還能說出是元太祖第幾世孫。

京中蒙古旗民,結婚和祀祖,三百年來尚能保存原來特有禮節。蒙古旗民祖先堂,沒有桿子、板子(滿)、影匣(漢),而供"祖城"。祖城形式是: 一塊四尺寬、三尺高的黃布簾,謂之"城簾",也稱"城門"。內懸和城簾大小相等的黃布半截口袋,共分九格,即成九個口袋相連形,謂之"祖堂"。

每個口袋內,各置祖先聖像一尊。聖像系布質做成,上半身露於口袋外面,下半身藏在袋內,上半身只露面部,肩以下不分,面部採用白布製成,上畫五官,後腦勺採用檳榔瓢為襯,從外不能看見。九尊聖像,最左一尊無頭(相傳盡忠國家,失卻頭顱,屍身尚能騎馬歸回,清太祖封任何官爵,屍身皆不倒下,至"難道封你為祖宗嗎"?方應聲倒下,所以列入祖堂之中)。城簾和祖堂上端相連,懸於屋內西牆,即稱"祖城"。

新年祭祖禮節供品是:以黃油(即牛油,惟須用由蒙販來真貨)炒黃米,用樺木淺碗盛貯,謂之"拉拉兒"(前拉字念第二聲),碗中撥出空心,傾入已溶黃油,搓棉花作捻,放入油中,候燃。至除夕日晨起,揭去哈達和舊掛錢,用燒酒噴灑城簾,灑酒為祓除不潔。灑完,由族長起叩首,一跪九叩首,共三跪二十七叩首。即首完畢,捲起城簾,謂之"開城"。隨供拉拉兒八碗,灶王前一碗共九碗,燃點拉拉兒中棉捻。再以酒灑已開城的祖堂,並用筷子蘸酒,遍抹聖像口部,再三跪二十七叩首,是為除夕辭歲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