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山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書法很有特色,字型篆隸相間,似可稱為“繆篆”。多有異字,清方朔在《枕經金石跋》中說“乍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然結構有圓變有方,有長形下垂,亦有斜直橫拂。細閱之下,隸也,非篆也;亦非徒隸也,乃由篆而趨於隸之漸也。僅能作隸者,不能為此書也;僅能作篆者,亦不能為此書也;必兩體並通,乃能一家獨擅。”

祀山公山碑 祀山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刻石年月殘,清翁方綱考為東漢元初四年(117年)立。石在河北元氏縣。碑文記述常山相隴西馮君祭祀三公之山“甘雨屢降”、“民無疾苦”。漢另有《三公山神碑》,俗誤稱作《無極山碑》,易與《祀三公山碑》混為一談,應加區分。

近人間有師此碑者,如潘天壽、齊白石等。其中尤以白石老人學此最為得力,白石之篆書面貌絕大部分出於此碑。又因此碑介於篆、隸間,筆劃多方折、朴茂,文字多可入印。印從書出、書從印入,白石經過化工,將篆書、篆刻與此碑融為一爐,再旁參《天發神讖》等碑刻,在篆書、篆刻上形成了古勁、蒼茫、強悍、雄渾的藝術風格,白石老人不愧為善學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