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效應

個體在對社會的人(包括他人和自己、個體和群體)和事物的認知過程中表現出的對認知結果有明顯影響作用的社會心理效應。具體表現為首因、近因、光環、價值等效應。

社會認知效應

正文

 
 首因效應 指在社會認知中最先接受到的有關認知對象的信息對於形成有關該對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最早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E.阿施於1946年在關於印象形成的研究中提出。在印象形成、溝通過程中的說服教育和廣告等場合,經常運用首因效應對信息進行不同的組合排列,以產生預期效果。
近因效應 指在社會認知過程中最近得到的有關認知對象的信息對於形成有關該對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N.A.安德森等人在驗證阿施關於印象形成的研究中發現的。這一效應和首因效應具有同樣的心理作用,可以運用於印象形成、溝通中的說服教育、廣告等場合。在同一社會認知過程中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的作用大小,依認知者的個性特徵和價值取向、認知對象的特點,以及認知情境等主客觀條件而定。
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指個體對認知對象的一些品質一旦有了某種傾向性的印象,就會用這種傾向性印象評價該對象的其餘品質。這種最初的傾向性印象就像光環一樣套在認知對象上,使認知對象的其餘品質也受到光環的照映而反射出相同的色彩。例如,有的人對某人的外表有了良好的印象後,會對此人的個性品質更傾向於作出肯定性的評價。
價值效應 1960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懷斯納在為了解釋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之間矛盾的實驗中發現的一種社會認知效應。指認知主體的價值觀影響主體對認知對象的評價。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大小,取決於認知主體的價值系統。如果認知主體把首先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則會出現首因效應;反之,如果把最近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價值的,則會出現近因效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