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語言

皮亞傑所指的社會化言語是在兒童和他人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並為這種社會關係服務的工具。言語社會化一方面意味著兒童對世界的相對性、互反性和協調性有所理解;另一方面表明兒童不再不自覺地把“自我”的品質和本身的看法強加於其他的事物和其他人,主體已能正視“自我”,並逐漸超出“自我”,在脫離主觀聯繫的關係世界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介紹

早在20世紀20年代,皮亞傑就對兒童的語言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在這以前,不少心理學家都對這一課題表現出極濃厚的興趣,並都取得了各自的研究結論,提出了各自的觀點。皮亞傑吸收了各家之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研究兒童語言的發展,只能從兒童心理學的觀點而不能從邏輯學家的觀點來考慮。正因為如此,他收集資料,分析綜合,為兒童語言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皮亞傑著重研究了2~7歲兒童的語言,將兒童的語言劃分為兩大類:自我中心語言和社會化語言。

皮亞傑所指的社會化言語是在兒童和他人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並為這種社會關係服務的工具。言語社會化一方面意味著兒童對世界的相對性、互反性和協調性有所理解;另一方面表明兒童不再不自覺地把“自我”的品質和本身的看法強加於其他的事物和人,主體已能正視“自我”,並逐漸超出“自我”,在脫離主觀聯繫的關係世界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這與現在我們對“社會化”一詞的理解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

分類

社會化語言有下列四種:

適應性告知。

當兒童把某些事情告訴他的聽眾而不是講給自己聽,或者當兒童在對自己講話的同時也在與別人合作,或者他與他的聽眾進行對話時,便產生了適應性告知。適應性告知實際上是兒童要促使別人聽他講話並且想方設法影響別人,也就是說,是在傳遞思想。

批評和嘲笑。

這是一類有關別人的工作和行為的話,它與特定的聽眾相關聯,擔負有強烈的情感因素,肯定自己而貶低別人,如:“我有一枝鉛筆,比你的好。”

命令、請求和威脅。

這一類語言在兒童中有明確的相互作用,如:“讓開一點兒,我看不見。”“媽媽,到這兒來。”“慢點兒,不要進來。”

問題與回答。

這兩類語言都是社會化交往。兒童提出的問題大多要別人答覆,而兒童的回答有拒絕和接受兩種。不過,這些回答不是有關事實的答覆而是有關命令和請求的答覆,如:“你把它(戲票)還給我,好嗎?”“不,我不需要它。我在船上。”

皮亞傑指出,在這個時期兒童之間的交談沒有解釋性質的談話,即沒有因果關係的解釋,只有對事物的描述和對事實的陳述。兒童之間的辯論,也只是兩個肯定判斷之間的衝突,並不提出任何邏輯理由,也就是說,屬於原始辯論,沒有使用邏輯理由的能力。皮亞傑認為,7歲以下的兒童,其思想是自我中心的,他們缺少持久的社會化交談,他們不能隱秘任何簡單的思維,因此,他們沒有個人化。又由於缺少真正的思想交流,因此,他們也沒有達到真正的社會化。直到7、8歲,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才逐漸失去了它的重要性。皮亞傑說:“我們相信,兒童開始溝通思想(這時自我中心語言達25%)大概在7歲和8歲之間。這並不是說從7、8歲起兒童立刻就能互相理解了,而只是說從這個年齡起,他們就試圖改進交流思想的方法和增進互相的理解。”即到了7、8歲,兒童之間協調關係有了新的發展,他們的自我中心語言才開始萎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