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

《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是作者對社會主義經濟學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狹義生產研究:對商品價值的探討,對產權、人口資源和勞動等生產要素的研究,分析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出要建立開放型產業結構的問題;對市場交換的研究:對市場機制的研究;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從通貨膨脹和環境污染的角度對國際經濟傳導機制的研究;分配和保障的研究,主要是對按勞分配的研究;對消費和諧的研究;對經濟思想史的研究等。

基本信息

社會主義經濟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對社會主義經濟學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狹義生產研究:對商品價值的探討,對產權、人口資源和勞動等生產要素的研究,分析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出要建立開放型產業結構的問題;對市場交換的研究:對市場機制的研究;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從通貨膨脹和環境污染的角度對國際經濟傳導機制的研究;分配和保障的研究,主要是對按勞分配的研究;對消費和諧的研究;對經濟思想史的研究等。

本書是作者多年獨立求索的結晶,大部分內容以議論文形式發表過且有較大社會反響。本書是作者對社會主義經濟學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不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學教科書式的系統敘述。書中以議論文的形式發表過的內容,作者力求保持原貌,未做改動,只進行了個別文字上的修訂。本書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歡迎讀者提出科學的批評意見。

作者簡介

馬伯鈞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湖南省資本論研究會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常務理事。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資本淪》、《開放經濟理論和實踐》等課程。曾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兩項;參與完成《中國小康水平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其中一項獲湖南省社科成果一等獎。在《經濟學動態》等雜誌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有20餘篇被其他學術報刊摘登或轉載,多篇獲校級和省級獎勵。出版《開放經濟學》、《人民日報》等發表書評,獲湖南省優秀著作獎;《什麼是資本主義如何對待資本主義》(第二作者)獲中宣部和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主編《政治經濟學》教材兩本,其中一本獲中國大學出版協會“暢銷書獎”。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狹義生產研究

一、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三類原因和三種形態

二、自乘價值論

三、市場價值新論

四、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條件下經濟形式存在的雙重性

五、從人口生產總過程來分析人口

六、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與社會主義生產本質不相容質疑

七、建立開放型產業結構

八、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產業與外資產業的關係

九、大力發展名牌工業企業和名牌產品

十、長沙走向富強的思路

第二章 市場交換研究

一、評薩繆爾森混合經濟運行機制的理論

二、努力擴大湖南產品的市場需求

三、開放經濟中的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

四、開放經濟中環境污染的國際傳遞

第三章 分配和保障研究

一、按勞分配是強國動力之源

二、按勞分配理論的原意及其在新形勢下的發展

三、馬克思的勞動形態理論和按勞分配

四、按新價值分配和企業生產目的

五、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

六、獎金不是超額勞動的報酬

七、住房分配的市場化改革

八、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第四章 消費和諧研究

一、消費和諧釋義

二、正確認識和處理消費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關係

三、消費結構最佳化是衡量產業結構最佳化的標準

四、節儉是非初論

五、閒暇消費

六、正確處理土地消費中的矛盾

七、小康標準具有國際性和動態性

第五章 經濟思想史研究

一、《哥達綱領批判》研究述評

二、恩格斯的生產一般思想

三、《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幾處修改失當

四、《毛澤東經濟思想研究》評介

五、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述評

六、李嘉圖是“鐵的工資規律”的最先提出者

七、培根消費經濟思想初探

八、西方開放型產業結構理論述評

延伸

中國學者對“中國式經濟主義”的質疑

《二十一世紀》網路版二○○五年九月號《論中國環境與經濟至上主義》

近幾年來在中國,一些社會學家、哲學家已經提出了對經濟主義的質疑。他們指出唯GDP的發展觀忽視了那些落後地區的文化連續性、人民的自主性……,並沒有給大多數人帶來他們真正需要的發展。

盧風指出:儘管沒有哪位思想家宣稱自己的學說是經濟主義,也沒有哪個國家政府明確宣稱奉行經濟主義,但是經濟主義滲透於現代文化(廣義的文化)各個層面的意識形態,是最深入人心的「硬道理」。在西方取代新教倫理而出現的經濟主義,其三個基本信條都是錯誤的,

即:

(1)人的一切行為歸根結底是經濟行為;

(2)個人幸福和社會福利絕對依賴於經濟成長;

(3)經濟成長依賴於科技進步,科技可以無限進步,所以經濟可無限增長7.經濟主義包含著一種人生意義論,它試圖讓人們相信:發展經濟就是社會的最高目標,賺錢就是人生的根本意義。

這樣,經濟主義在當代又表現為消費主義:消費不只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必要環節,而是人生根本意義之所在,是我們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

這種不要作西方工業化的盲目追隨者的警告,也在中國產生了反響,但是受阻於一種機械發展階段論──即認為中國應當關心的是如何早日進入現代化,而不是現代化以後的問題。這正是「中國式的經濟主義」的特點。

在「發展階段論」之下,所有的批評都可歸結為「後現代主義」的批評了。在當前,說到「發展」,只要有爭論,就有人說「現在發展是硬道理」。這本是90年代初鄧小平說的一句極有具體歷史針對性的話,但今天中國面臨的早已不是「要不要發展?」,那已成為「偽問題」,而是「怎樣的發展?」、「為甚么人發展?」和「是否可持續的發展?」,這些才是「真問題」。

然而,前者卻反而被更加頻繁引用,而且是用來打壓關注環境的聲音。環境、資源管理部門、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對此都有切身體會。其實,中國早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怎樣使發展可持續才是大問題,才是「硬道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