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任務是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基於這一基本國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蔣和平朱曉峰 等著
ISBN:10位[7010065578]13位[978701006557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定價:¥30.00元

內容提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任務。本書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意義、內涵、特徵、首要任務、動力機制、發展戰略、主要模式以及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並設計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發展目標,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

編輯推薦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推動我國“三農”工作的一項戰略措施。本書是近三年來,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區域經濟與現代農業研究中心科研創新團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系統研究成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發展目標,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做出的重大決策。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通過綜合建設,最終目標是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決策為“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

作者簡介

蔣和平,男,1956年生,湖南永州人。現任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區域經濟與現代農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秘書長、中國農業專家諮詢團特聘專家。主要從事區域發展與現代農業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理論與機制的研究。近年來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等5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200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被評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5年被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

目錄

第一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概論
第一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
一、我國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能性
二、我國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緊迫性
第二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的力量之基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條件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
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黨的宗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第三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概念的演進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涵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
四、五個方面的目標要求在社會主義新收精建設中具有動態均衡性和階段性
第四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和特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特徵
第二章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現代農業的內涵與特徵
一、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特徵比較
二、現代農業的理念和定義
第二節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一、現代農業是整個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二、現代農業是構建新農村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
三、現代農業是擴大內需的市場基礎
四、現代農業是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產業基礎
五、現代農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
第三節走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道路
一、建設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
二、建設保障農民增加收入的優質高效農業
三、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
四、建設國際化的外向型農業
五、建設生產、生活、生態於一體的多功能農業
六、建設環境優美的生態農業
七、建設現代化的都市農業
第四節以農戶為基礎,構建完善的現代農業體系
一、以農戶為基本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二、以農戶為基本成員,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最佳化現代農業組織體系
三、以農戶為投資重點,構建現代農業投融資體系
四、以農戶為服務對象,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五、以農戶為服務中心,建立現代農業風險防範體系
六、以農戶為主要目標,構建現代農民培訓體系
第五節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一、多渠道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加強農業高新技術和套用技術研究,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三、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與推廣,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
五、加快高新技術研究,實現農業科技跨越式發展
第六節依靠機制創新保障現代農業發展
一、漣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二、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機制
三、建立和完善集成放大的項目管理機制
四、創新和完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
五、建立各級聯動的工作機制
六、建立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互動機制
第三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機制
第一節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府支持機制
一、政府支持機制的內涵
二、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府支持機制的重要意義
三、政府支持機制的現狀與問題
四、完善政府支持機制的主要內容
五、完善政府支持機制的具體措施
第二節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機制
一、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機制的重要意義
二、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機制的主要內容
三、完善以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機制的具體措施
第三節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農民利益增進機制
一、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利益增進機制的重要意義
二、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利益增進機制的主要內容
三、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利益增進機制的具體措施
第四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研究
第一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理論範疇
一、農村公共產品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第二節本世紀初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求矛盾
一、我國農村義務教育
二、我國農村衛生醫療服務
第三節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求矛盾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供給責任的定位不合理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存在結構缺陷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手段不配套、供給方式單一
第四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建設的國際經驗
一、國外基礎教育的行政管理、辦學模式與經費負擔
二、美國解決農村衛生醫療問題的做法
第五節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建設的戰略對策
一、調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責任
二、最佳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結構
三、創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式
第五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區域發展戰略研究
第一節東部地區發展戰略
一、發展環境與基礎條件分析
二、發展目標與建設重點
三、發展模式和途徑
第二節中部地區發展戰略
一、發展環境與基礎條件分析
二、發展目標與建設重點
三、發展模式和途徑
第三節西部地區發展戰略
一、發展環境與基礎條件分析
二、發展目標與建設重點
三、姨展模式和途徑
第六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模式及案例分析
第一節政府主導型
一、案例概述(重慶市)
二、啟示
第二節城市帶動型
一、案例概述(雙流縣)
二、啟示
第三節村企互動型
一、案例概述(湖坊村)
二、啟示
第四節支部帶動型
一、案例概述(華西村)
二、啟示
第五節能人引領型
一、案例概述(三元朱村)
二、啟示
第六節科技園區帶動型
一、案例概述(許昌市)
二、啟示
第七節主導產業帶動型
一、案例概述(濰坊市)
二、啟示
第八節高效農業引領型
一、案例概述(德慶縣)
二、啟示
附錄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參考方案)
附錄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設計(參考方案)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