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始建於1935年,其前身是“南陽宛東中學”,是南陽市重點高中之一。目前,社旗縣一高中共有48個教學班,教職工218人,專職教師163人,其中高級職稱48人,中級職稱56人,研究生2人,在校生4418名。學校占地面積70畝,建築面積25000㎡,2002年被評為南陽市A類高中。
學校歷史
學校的前身是“私立宛東初級中學”,創辦於1935年8月。創辦人李毓桂,字鍾華,世稱“十二先生”。先生具有濃重的改良主義思想,崇尚教育,擁護維新。其家有1200多畝土地,開有糧行,經濟實力雄厚。1935年,他捐出鎮北“黑土王”村的土地200畝,購買了當時的“寨備局”,作為校舍,聯絡姬星階、魏鏡唐、賈紹唐、王星亭、朱恆山等人共同發起,創辦學校。因賒店位於南陽之東,而南陽古稱宛城,於是學校取名“私立宛東初級中學”。六位先生組成了校董事會,公推鍾華先生為董事長兼校長。
初創的學校僅占地15畝,房屋80間,開設6個教學班:一年級3個班,每班40多人;二年級兩個班,每班40人左右;三年級一個班,不足30人。1942年以前,均為秋期始業。學校採用“寶塔式”建制,實行嚴格的升留級制度(廣收嚴汰),凡國文、數學、英文三科有兩門不及格者,必須留級;凡缺課超過規定時數者,也必須留級。
1936年,李毓桂年老退休,其族孫李郁亭繼任校長。李郁亭山東齊魯大學畢業,熱衷政壇,名為校長,實際工作多由教導主任郭敬之去做。1942年,郭敬之退去,從臨汝省立十中回鄉的賈葆恆(字心久)接任教導主任,具體負責學校的內外事務。兩位教導主任都是具有敬業精神的先生,對學校初創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1943年,李郁亭當上了南陽縣參議員,銀庫主任,校長之職名存實空。
1944年春,李毓桂病故,其長子李承勛(字麟閣)從淮陽三中奔喪回鄉。鑒於校長空缺,鄉紳們一致勸說其回鄉任職,於是他當上了第三任校長。
李承勛,賈葆恆二人回鄉執教,使學校的社會地位大為提高,在教育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到1947年6月,學校共有244人畢業,其中186人升入高一級學校,58人參加社會工作。1945年冬,全國六所實驗高中之一的開封高中招生80人,報考者高達2000多人,而當時宛東中學有15人報考該校,竟被錄取了11名,其中張繼智、王勤生為第一名和第二名,這引起了開封高中教導主任徐幹清(解放後任開封市第一任教育局長)的特別重視,轟動了省會開封,更轟動了南陽教育界。
三四十年代,學校聘請的教師,來自全省各地,以及上海、山東、江蘇、熱河、河北、湖北等地,他們大多是有正義感的進步人士。1938年9月,張煥彩受“宛屬平津同學會”委派,到賒店發展革命力量,他以教師的身份,在宛東中學發展進步學生曲雲山、孫玉堂、賈乃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建立了中共宛東中學支部,與市民支部、魯山莊支部、孫莊支部一樣,同屬宛東區委領導。有地下黨的秘密活動,有思想進步的教師的潛移默化,宛東中學的學生大都是富於正義感的青年。
1944年,太平洋戰爭期間,學校回響國民政府發出的“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組織學生聽南陽縣長趙芝亭的動員報告。張效孟等二十位同學,積極踴躍地報名參加“青年軍”。1947年6月,學校刻石碑記載了這一壯舉。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學校定有校歌。每周舉行“紀念周活動”;每天有早集合和晚集合。“紀念周活動”中全體師生背誦“總理遺囑”,升旗時唱“國旗歌”,集合時經常唱“國歌”“校歌”“早歌”“晚歌”“勵志歌”。
1940年,著名作家姚雪垠(李春如在北京大學就讀時的同學)曾到宛東中學講學,講的題目是《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文學家,怎樣當一個文學家》,以他的處女作《差半東麥秸》的創作過程為例,對師生進行了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宛東中學師生受到了生動的文學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
宛東中學的教師隊伍強大,素質很高,如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孫文青,學識淵博,為世人敬仰;國文教師魏鏡唐、於伯仁書法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多才多藝的英語教師江文濤,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扮演鬚生,維妙維肖;河北的杜孔彰、山東的王樂汾聞名遐爾,開封盧子斌、淇陽的王海淳、本地的孫靜筠等人的體育技術,高人一籌……因而,宛東中學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學校不斷組織演講比賽、書畫比賽、組織田徑、球類運動會。師生還與社會上的演員合作,在山陝會館組織公演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1938年,學校還在校內設附屬國小,只招5、6年級學生,1939年底停辦。女教師王秋岩的圖畫特別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4年,學校又在“福音堂”開辦女子部,招收女生140人,這在當時南陽地區也是少有的,1947年她們有33人畢業,成為賒店解放時非常可貴的女性知識青年,解放後大都參加了革命工作,其中周鳳仙、杜哲先、馬衣羽等成為縣處級領導幹部,曾昭梅、李俊英、馬霞濱等成了高級技術人員……
1947年,學校又在西閣內街開辦高中部。
1945年春,賒鎮淪陷,偽軍在學校盤據半年,學校被迫停課一學期。漢奸孫正訓(維持會長)住在宛東中學院內,學校的圖書、儀器損毀殆盡。“8.15”日本投降,賒鎮光復,9月份學校複課。學校仍按1942年以來的做法,春、秋兩季招生,留級每學期進行,只留一學期,即春班留秋班,秋班留下年春班。
學校有一些理化儀器和理化生標本,勉強可作分組實驗,圖書室有少量存書,共中“ABC叢書”和“萬有文庫”是當時利用率最高的書籍。
1945年10月,三青團南陽總部張惠言到宛東中學,建立了三青團組織,此後也沒有什麼活動。
解放前學校的經費,主要來自學生上交的“學麥”也有地方坤士的少量捐助。
學校的辦公室內掛著李毓桂先生的大幅畫像,到40年代又掛上了張鍅的畫像。張鍅是二十路軍總指揮,率部駐防南陽,曾資助過學校,特邀他為學校名譽校長。
1947年11月,賒鎮解放,私立宛東中學停辦。校長李承勛和教導主任賈葆恆又回開封分別在兩河中學和省立開封高師任教。
現代發展
近年來,社旗縣一高中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加強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合格人才,1996年以來共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新生5107人,每年都有縣一高中優秀畢業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名牌高校。2000年文靜同學獲南陽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2002年劉帆同學在河南省30多萬考生中脫穎而出,奪得省高考狀元,同時被清華大學錄取。為社旗和南陽爭得了榮譽。2002年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榮獲南陽市高考綜合成績第一名和南陽市培優先進學校榮譽稱號,獲22項先進學科集體獎和17項先進個人獎。各項評比在全市均名列前茅。近五年來,學校先後受到上級政府表彰100多項,曾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南陽市“衛生先進單位”、南陽市“文明單位”、南陽市“電化教育一類學校”、南陽市“素質教育先進學校”、南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社旗縣“特殊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成為豫西南教育戰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社旗縣委、縣政府對縣一高中的發展非常重視和支持。逐年加大對社旗縣一高中的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使學校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為適應我縣高中教育發展的需要,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將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在縣城新開發區遷建新校。新校址在紅旗路北面、西環路西面,建校總投入7255.4萬元,占地面積420畝,建築面積95156㎡。預計全部工程完工後,將達到在校生60個班5000人的規模。
新校建設擬將學生餐廳、學生公寓和洗浴中心對外招標,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投資者與校方簽訂契約,實行買斷經營方式,收益歸投資者,學校根據償還能力與投資者協商收益年限,學校定期收回產權。據初步估算,學生公寓樓建築面積25126㎡,約需投入資金1000萬元;學生餐廳建築面積5000㎡,約需投入資金400萬元;洗浴中心(含澡堂、理髮、醫療等設施)約100萬元,三項總計金額16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