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廬城名士宛鳳儀邀地方名儒學士在柯家坦甘泉寺創辦學校,名曰“廬江縣私立四維中學”。6月,招收國中兩個班,學生100名,校長由宛鳳儀擔任,設教導、訓導、事務等機構,管理體制基本健全,校有教職工14名。學校信奉“三民主義”,推崇禮、義、廉、恥,故名“四維”。創辦初期,學校大事,多以詩記之,遺《甘泉唱和集》,由木筆集、紀念集、春雨集、清明集、論知集、召飲集、話舊集、探勝集等部分組成,共有舊體詩116首。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四維中學成立兩周年,教導主任吳章甫、校長宛鳳儀、訓導主任張伯言、教員黃伯蘅等有詩感嘆,摘錄一首:
敬和章甫兄四維中學成立兩周年紀念詩韻
--------黃伯蘅
愛尋青簡說唐虞,家國蕭蕭計已迂。
誰信犁牛能帶犢,不圖衰鳳又呼雛。
吳澄布教名常達,劉向傳經事總孤。
最是倉皇戎馬後,憐君猶自作司徒。
明國三十五年(1946年),四維中學遷至廬城東嶽廟(俗稱東王廟),校長由陶爾侯擔任。
49年1月,廬城解放,四維中學由縣人民政府接管,轉為公辦,更名為“廬江新民初級中學”,仍在原地址開辦,校長由孫康廷擔任。時學校有教職工16人,初一至初三各一個班級,學生總數八十餘人。
52年春,蕪湖專署決定,新民中學遷往大礬山盧氏宗祠,改名為“廬江初級中學”。是年,學校共有六個班級,247名學生(初一,四個班,學生183人,初二、初三各一個班,學生數分別為27和37)。
56年秋,因“廬江第二初級中學”(現湯池中學)創辦,“廬江初級中學”更名為“廬江第一初級中學”,無為團縣委書記顧沛調至廬江第一初級中學任副校長。
59年9月增設高中班,正式命名為“廬江礬山中學”。是年,學校班級數由原來的12個增加到15個,學生數由原來的656人增至839人。
52-65年是學校快速發展時期,學校徵收土地、建造教室、擴充班級,教學質量逐年上升,國中升學率每年均居廬江縣首位,高中62屆畢業生首戰告捷,65屆更是成績輝煌,為高等院校和社會輸送了大批有用人才。同時生產勞動紅紅火火,師生在校園內開墾荒地60多畝,種植山芋、瓜果、蓖麻、蘿蔔、水稻、蔬菜等各種農作物,且年年喜獲豐收。60年,師生自己種植的蘿蔔每個都在8-9斤,最大的一個重達24.5斤,實屬罕見,學校將此蘿蔔放在特製的籮筐內,4個學生抬著,在缺口、礬山等地巡迴展覽,後經省農業展覽館送往首都北京。
66年春,根據上級指示,學校實行半耕半讀,開門辦學,把勞動課編入課表,要求班主任和授課教師把勞動課當成課,早準備,早安排。7月,廬江中學紅衛兵來校串聯,紅衛兵佩帶紅袖章,乘坐大卡車,師生十分好奇。從此,學生無心上課,造反派組織紛紛成立。11月,學校正式成立了相互對立的兩大組織---紅旗革命造反司令部(簡稱“紅旗派”)和紅色革命造反司令部(簡稱“紅色派”)。兩司令部經常發生矛盾,教學秩序大亂。
69年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分散辦學 為民眾服務》,介紹東北梨樹縣分散辦學經驗。8月下旬,工宣隊進駐學校,討論分校問題,決定礬山中學教師一分為三:礬中由張維新、張勲籌、毛禮坤領隊,共32人;磚橋由陳善增、黃承樂領隊,共18人;裴崗由宛志金、趙昌勝、王盛發領隊,共16人。財產一分為五:儀器在保證礬中實驗的前提下,多餘部分由磚橋和裴崗平分;桌、凳分四份,礬中、裴崗、磚橋各一份,楊柳與黃屯共一份。教師辦公用品由自己支配。分校後,學校元氣大傷。
文革中,各級各類學校大同小異,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礬山中學也在劫難逃。學校不敢抓教學,一切服從政治運動,教師不敢說真話,唯恐遭批鬥,造反組織林立,師生派性嚴重。
粉碎“四人幫”後,教育的春天來臨,礬山中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時老缺口區有兩所完中,錄取時,從高分到低分,礬山中學錄取結束後,裴崗中學才錄取,學校牌子響,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條件相對優越,生源充足,每年為高等院校輸送大批人才,北大、南大、武大、科大、復旦等名校都有礬中學子。80年代中期,老缺口區劃片招生,礬山中學失去了生源的優勢,高考升學率與兄弟學校相比,只能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90年代後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礬山中學這所古老的學校落伍了,主要原因是,學校遠離集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自來水不通、垃圾無法處理,導致教師外流,生源缺乏。本世紀初,學校根據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制度,利用學校人力資源,爭取資金,改善辦學條件。自2000年起,學校先後投資800餘萬元建造了教學樓、教師住宅樓、男女生公寓樓、辦公樓和學生食堂。學校在抓硬體建設的同時,狠抓教學質量,利用課改和內改的契機最佳化資源配置,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質量逐年攀升,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的一致好評。學校現有21個教學班(高中每年級7個班,國中班三年前停招,今年已沒有國中班),學生數1200餘人,教職工101人,其中高級16人,受國家表彰的2人。有兩個多媒體教室,一個語音室,120台電腦,有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和相應的實驗器材,學校圖書館藏書一萬餘冊。
目前情況
廬江縣礬山中學在廬江縣農村完全中學中有三最:其一,歷史最悠久,有近60年的辦學史;其二,校園面積最大,達154畝;其三,辦學條件最薄弱,學生入學平均分數全縣最低,骨幹教師流失嚴重。該校到2006年底尚未通上自來水,全校2000多名師生用水只能與附近村民共用一口井。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礬山中學依然取得出色的成績——2006年高考本科達線人數突破160人,被社會各界稱之為奇蹟。更為重要的是,該校在辦學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德育工作。
2005年,廬江礬山中學被列為“安徽省生態文化示範基地”。
2011年,該校應屆畢業生朱紫琨同學被新加坡國立大學全額獎學金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