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源層

礦源層,成礦物質來源的地層。1957年澳大利亞 C.L.奈特首先提出礦源層概念。下滑或俯衝的板塊、板片、地體、基底和某些岩漿岩均是提供成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所以有人把礦源層概念擴大為礦源岩,作為提供成礦物質的源岩的總稱。

礦源層

正文

成礦物質來源的地層。1957年澳大利亞C.L.奈特首先提出礦源層概念。他認為許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於沉積岩中某些特殊層位的同生沉積硫化物,這是由於這種地層在溫度升高時,促使成礦物質重新活化轉移的結果。60年代後,礦源層泛指成礦物質來源的地層(包括火山岩系),這通常被認為是成礦元素豐度較高(正異常)的地層或初步富集的礦胚層。例如中國華南與改造型花崗岩有關的鎢、錫礦床,一些學者認為其成礦物質來源於背景含量高的震旦-寒武系復理石建造等,而一部分中-新生代鈾礦是來源於寒武系底部的石煤層。
70年代以來國內外研究表明:礦源層不一定是成礦元素含量高的地層,其所含成礦元素接近地殼豐度,甚至低於地殼豐度的地層也可以成為礦源層。例如,盛產金礦的南非中國產於太華群中重要的小秦嶺金礦帶等,都未發現有金的高背景含量的礦源層的存在。因此,可以認為,決定地層提供成礦物質的因素,不僅取決於地層中成礦元素含量高和厚度大,還取決於它們的活化轉移的因素,如賦存狀態、物理化學條件、介質的數量和性質,特別是構造環境等。下滑或俯衝的板塊、板片、地體、基底和某些岩漿岩均是提供成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所以有人把礦源層概念擴大為礦源岩,作為提供成礦物質的源岩的總稱。
礦源層按與有關礦床的距離可分為:近源礦源層和遠源礦源層。按層位關係可分為:①同位礦源層,礦床產出的層位與礦源層為同一地層或構造層,如中國產於因民組落雪組過渡層的雲南東川銅礦等;②異位礦源層,成礦物質來源於不同地層或構造層,如產於燕山期火山岩系中的浙江五部鉛、鋅礦(其成礦物質來源於海西和加里東構造層)。
參考書目
 C.L.Knight,Ore Genesis-the Scurce Bed Concept,Economic Geology,Vol.52,1957.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