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磁灶窯址](/img/2/58f/nBnauM3XwIDM0IDM5UDN0gD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1Q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福建省
磁灶窯址VI-96
簡介
磁灶窯址,位於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鎮晉江市磁灶鎮。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窯址多分布於梅溪兩岸,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窯址12處。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窯址,2002年、2003年進行全面發掘,面積約1550平方米,揭露、清理龍窯遺蹟4座,作坊遺蹟1處,根據地層和遺蹟的相互關係以及出土陶瓷器分析,年代為五代至南宋時期,出土有青瓷和醬黑器,器形有碗、盤、碟、瓶、壺、罐、爐、燈、水注、執壺等。窯址
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窯址,2002年、2003年進行全面發掘,面積約1550平方米,揭露、清理龍窯遺蹟4座,作坊遺蹟1處,根據地層和遺蹟的相互關係以及出土陶瓷器分析,年代為五代至南宋時期,出土有青瓷和醬黑器,器形有碗、盤、碟、瓶、壺、罐、爐、燈、水注、執壺等。磁灶生產的瓷器在日本和東南亞各地均有發現:日本的橫濱、長野、福岡、京都等地出土有磁灶童子山所產黃釉下鐵繪花紋盆,蜘蛛山窯所產綠釉剔花器、龜形硯滴等。菲律賓曾發現磁灶土尾庵所燒制的雙龍搶珠、纏枝牡丹花紋飾、綠釉軍持和黑釉軍持、印紋碟、黑釉碟、黑釉刻花爐、燈盞等,蜘蛛山窯的印紋碟、軍持、綠釉龜形硯滴等。
晉江市磁灶鎮的磁灶窯址,被列為我國第六批
![.](/img/b/d0d/nBnauM3X2ITO5kjN4cDN0gD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3Q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最早窯址始於南朝
![.](/img/c/ab7/nBnauM3XygTN5ATOykDN0gD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5Q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磁灶境內的主要溪流———梅溪,匯於晉江後注入泉州灣,是古代磁灶的主要水上通道。磁灶古窯址多沿梅溪分布,研究人員發現了南朝至清代的26處窯址。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時期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
這些窯址中,宋元時期的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金交椅山窯址最具代表性,被統稱為磁灶窯址。
磁灶窯址及其附近的開地取土處、水上運輸通道,形成一處頗具規模的古代外銷陶瓷生產窯場,較系統、全面地展示了古代外銷陶瓷從生產到外銷的完整過程,這在全國古窯址的考古中很少見。因此,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科學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
![.](/img/e/d68/nBnauM3X0MzM0cDMwATN0gD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wU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磁灶窯瀕臨泉州港口岸,為其產品外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乾隆《晉江縣誌》記載:“瓷器出晉江瓷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瓮之屬。甚饒足,並過洋。”
近年來,在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有許多磁灶窯產品相繼出土。這些發現也佐證了磁灶窯址確實是一處重要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
陶瓷之鄉要續寫輝煌
![.](/img/2/081/nBnauM3XzcDMyMDO1ATN0gDMwMTMwIDOyIDOwADMwAzMxAzLwU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現在,有關單位正對古窯址進行研究和恢復,同時,著手研究傳統陶瓷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擬設立專門研究機構,專題研究傳統陶瓷的原料處理、成型、燒制等技術;建立仿古陶瓷生產作坊,生產仿古陶瓷,展示宣傳傳統陶瓷文化;設定陶吧,開闢國小生學習傳統陶瓷文化的實踐基地;建立培訓機構,推動陶瓷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磁灶窯金交椅山的專題展覽館正在建設。如何將傳統的陶瓷文化與建築陶瓷相結合,促進磁灶鎮陶瓷產業結構的調整,讓具有千年歷史的陶瓷之鄉續寫輝煌,是恢復和保護古窯址的意義所在。
磁灶窯址“升級”經過:
1961年,磁灶窯址的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窯址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單位;2002年,磁灶窯址的金交椅山窯址被列為“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點,2005年成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磁灶窯址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