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戰火已經燒到了德國本土。映入觀眾眼帘的到處是一片片令人慘不忍睹的廢墟。而在炮火轟鳴聲中,在一片廢墟的背景中,瑪麗婭·布勞恩正打算辦她的終身大事——結婚。一陣炮火,使眾人頓作鳥獸散。忙亂中新郎新娘匍匐在地上尋找他們的結婚證書,匆匆忙忙蓋了章了事。好夢不長,新婚之喜不過一個晚上,第二天新郎赫爾曼便應徵上了前線。
沒多久,德國便戰敗。瑪麗婭和許多德國婦女一樣,身上背著寫有親人姓名的木牌到車站等待自己的丈夫歸來。望眼欲穿,卻沒能盼來一線希望,倒是等來了赫爾曼在前線陣亡的訊息。在戰敗後的灰色日子裡,為了謀生,瑪麗婭到專門為美軍開設的酒吧當了舞女,在那裡結識了美軍黑人軍官比爾,並和他同居。
比爾喜歡瑪麗婭,真心真意向她求婚,並送她戒指作為信物。但瑪麗婭拒絕了比爾的好意。她不能忘懷和赫爾曼之間的感情,那場婚姻對她是神聖的和唯一的。她對比爾說:“喜歡你,願意和你在一起,但我不能和你結婚。”......
影片評價
德國電影四傑中,以法斯賓德的電影,最為通俗易懂。借鑑好萊塢五十年代通俗劇大師道格拉斯·瑟克之風,法斯賓德的電影,往往都有一個苦澀的故事,《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所謂的“西德三部曲”第一部,給他帶來了空前的國際聲譽,並使之進入了德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行列。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因其情節複雜,刻劃女性心理細膩入微,表現社會環境冷靜直觀,而且帶有一定的批判色彩,因此多年來一直是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電影戲劇院校電影讀解課的經典教材。
顯然,這是一部非常戲劇化的作品。影片中隨處可見的巧合既強化了故事的緊湊感,又賦予影片以審視的內省的意義。在戰爭中吃了敗仗的民族在戰後重建過程中,經歷了極其痛苦的精神歷程。在喪失了做人尊嚴的情況下,一切常規的生活就失去了往日的景象。這無疑為戲劇化的故事提供了堅實的依據。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瑪麗婭個人的生活經歷折射出戰後德國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又是本片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