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經歷第一集中的腥風血雨之後,伯恩( 馬特·達蒙 飾)和自己的女友化名隱身在一個偏僻遙遠的海濱小鎮。雖然伯恩不願意回視過去,但“過去”卻一直都在追隨著他,伯恩發現秘密組織的殺手已經潛入小鎮 ,為了保護女友瑪麗·克魯茲,他必須戰鬥。是一起國際政治刺殺事件讓CIA重新審視已經失蹤的伯恩的檔案,一名某大國政要被職業殺手刺殺,刺殺者留下的證據顯示他的名字叫“傑森·伯恩”,這是大衛·韋伯從前在中央情報局的化名。於是大衛·韋伯不僅僅要防備秘密組織暗地裡的追殺,還要避開時刻尋找他的CIA特工。在上一集中和伯恩並肩作戰的尼科萊特信任伯恩,但她發現自己也身陷困境。事態似乎變得越發失去控制,四面楚歌的“伯恩”現在只有單槍匹馬地去找出那個冒充自己的人,洗刷自己和尼科萊特的清白。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馬特·達蒙 | Jason Bourne | 配音 郭金非 |
卡爾·厄本 | Kirill | |
弗蘭卡·波坦特 | Marie | 配音 牟珈論 |
朱麗婭·斯蒂爾斯 | Nicky | 配音 王曉巍 |
瓊·艾倫 | Pamela Landy | 配音 孟麗 |
馬爾頓·索克斯 | Jarda | 配音 王利軍 |
米歇爾·莫娜漢Michelle Monaghan | Kim | |
克里斯·庫柏Chris Cooper | Conklin (uncredited) | |
加布埃爾·瑪恩Gabriel Mann | Danny Zorn | |
Tom Gallop | Tom Cronin | 配音 孟令軍 |
John Bedford Lloyd | Teddy | |
Ethan Sandler | Kurt | |
卡瑞爾·羅登Karel Roden | Gretkov | |
Tomas Arana | Martin Marshall | 配音 王利軍 |
奧莎娜·阿金什那Oksana Akinshina | Irena Neski | |
Marina Weis-Burgaslieva | Mrs. Neski | |
Tim Griffin | John Nevins | |
Sean Smith | Vic | |
Maxim Kovalevski | Ivan | |
Patrick Crowley | Jack Weller | |
Jon Collin;Sam Brown;Shane Sinutko; | Jarhead | |
Barnaby Smith | CIA Techie (as Barnaby P. Smith Jr.) | |
Dominique Chiout | Waitress | |
Wanja Mues | Night Clerk | |
Aleksei Shmarinov | Moscow Taxi Driver (as Aleksey Shmarinov) | |
Olov Ludwig | Market Security Guard | |
Keshav Nadkarni | Mr. Mohan | |
Aleksei Medvedev | Young Cop | |
Aleksander Doobina | 2nd Cop | |
Alexander Boyev | 2nd Taxi Driver | |
Claudio Maniscalco | Immigration Officer | |
Manfred Witt | Doorman | |
Alexsei Trotsenko | Vodka Police Passenger | |
Victoria Unikel | Mercedes Driver | |
Oksana Semenova | Mercedes Passenger | |
Vitalei Abdulov | Volga Taxi Owner | |
Dirk Schoedon | Berlin Taxi Driver | |
Ivan Shvedoff;Denis Burgazliev; | Moscow Policeman | |
Nick Wilder | Delta C.O. | |
Toufig Tulsiram | Voices | |
布萊恩·考克斯 | Ward Abbott | 配音 劉大航 |
Yevgeni Sitokhin | Mr. Neski (as Jevgeni Sitochin) | |
Violetta Tamowska-Bronner | Neski Neighbor |
職員表
製作人 | 道格·里曼Doug Liman、弗蘭克·馬歇爾Frank Marshall、Patrick Crowley、Henning Molfenter、Henry Morrison、Colin J. O'Hara、Thierry Potok、Paul Sandberg、Andrew R. Tennenbaum、Jeffrey M. Weiner |
導演 | 保羅·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 |
副導演(助理) | Tobias Asam、Fanny Aubrespin、Eric Aufèvre、Natalie Beer、Devika Bhagat、丹·布拉德利Dan Bradley、Yann Cuinet、Luc Etienne、Paul Goldsmith、Dylan Gray、Juliane Heicken、艾波特·瑪格尼特、Thorne Mutert、Stojan Petrov、Ulrike Schaare、Tonja Schürmann、Aubin Sebastian、D.P. Singh、Denis L. Stewart、Caroline Veyssière |
編劇 | 羅伯特·魯德魯姆Robert Ludlum、托尼·吉爾羅伊Tony Gilroy |
攝影 | 奧利弗·伍德Oliver Wood |
配樂 | 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 |
剪輯 | Richard Pearson、Christopher Rouse |
選角導演 | Daniel Hubbard、John Hubbard、Joseph Middleton |
藝術指導 | Dominic Watkins |
美術設計 | Philip Elton、Sarah Horton、Sebastian T. Krawinkel |
服裝設計 | Dinah Collin |
視覺特效 | Mark Casey、Pablo Helman、Thomas J. Smith |
布景師 | 伯恩哈德·亨里奇Bernhard Henrich |
[演職員表信息來源]
角色介紹
伯恩( 馬特·達蒙 飾):原名是大衛·韋伯,是一名曾參加過海灣戰爭的美國陸軍,後加入特種部隊並晉升上尉。1999年,韋伯自願加入中情局主導的“絆腳石”計畫,經過嚴酷的訓練,變成心思縝密、擁有高超殺人技巧的傑森·伯恩,因一次任務失敗掉落海中,被救後已喪失所有記憶。精通多國外語,在槍械、爆破、格鬥、跟蹤、駕駛各種交通工具等領域都是頂尖高手,有著超快的應變能力,極強的邏輯思維和條件反射般的危機察覺能力,擅長將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用品化作殺人利器,無愧於“世界上最難追蹤的人”,“行走在地球上最酷的特工”等稱號。伯恩在失憶後價值觀大有改變,不再沉迷於暴力和殺戮,一心只想找回身份後做一個普通人,其身不由己的遭遇和平民英雄的氣質,令人充滿同情和讚嘆。 | |
瑪麗·科魯茲(弗蘭卡·波坦特飾):德裔女孩,與伯恩在美國領事館外相遇,駕車載伯恩去巴黎,並在與他一同出生入死中萌生了感情。與伯恩一同在印度生活兩年後,被俄羅斯殺手狙擊身亡。 | |
妮琪(朱麗婭·斯蒂爾斯飾):原絆腳石計畫的聯絡人員,駐紮在巴黎,負責監控殺手的任務動態,計畫終結後駐紮於阿姆斯特丹。 | |
克里爾(卡爾·厄本飾):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特工,在印度刺殺伯恩並導致瑪麗的死亡,在莫斯科打傷伯恩,飛車追逐中身受重傷,伯恩本有機會但沒有殺他。 | |
帕梅拉·蘭迪(瓊·艾倫飾):CIA主管,一面負責追捕伯恩,一面又對他懷有同情,最後在伯恩的幫助下揭發了黑薔薇計畫。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影片絕大部分在柏林拍攝完成,因為柏林曾是冷戰時期的熱點地區。此外,劇組還曾在印度和莫斯科取景。
•針對主要演員的動作和駕駛訓練在柏林郊區進行。
•在進行追車場景的拍攝時,劇組組動用了“GO-Mobile”特技駕駛攝影機,它可以高速移動,重心超低,並且隨心所欲的根據移動工具而改變底盤大小,從幾十個攝像角度來拍攝車體和移動中的劇烈變化。
•在俄羅斯追車的場景中,伯恩駕駛的是伏爾加3110。
•為營造出粗糙、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導演在大多情況下都用手持攝影機拍攝,並將色彩柔化,不惜任何代價拒絕電腦的介入,其中所有特技鏡頭均為真實拍攝。
•與007不同,伯恩使用的所有裝置都真實存在,而且普通人都能買到。
•在正式上映的幾周前,影片結局還在進行修改。
•影片採用倒序拍攝,即片頭最後拍攝,而結尾則最先拍攝。
•片中伯恩曾將報紙卷當作武器,這正來源於一種古老的菲律賓武術,伸手可及的日常用品都可以被變成武器。
•伯恩在房頂掩護帕梅拉所用的狙擊步槍為Walther WA2000。
穿幫鏡頭
•在莫斯科的追車場景中,警車撞在伯恩駕駛的車的左側,並且車窗被撞碎,而隨後的鏡頭中車窗卻完好無損。
•在莫斯科的隧道中,計程車被賓士SUV從側面撞擊,後保險槓脫落,尾箱被撞開,而隨後切入的畫面中後保險槓和尾箱都完好如初。
•當伯恩從橋上跳到船上,左腿受傷,而隨後的鏡頭中瘸的卻是右腿。
•一些莫斯科場景明顯拍攝於柏林,因為出現了德語廣告和路牌。
獲獎記錄
年份/屆數 | 組織 | 獎項 | 獲獎者 | 種類 |
2005;第14屆 | MTV電影獎 | 最佳動作場景 | 提名 | |
最佳男演員 | 馬特·達蒙 | 提名 | ||
2005;第31屆 | 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劇情電影 | 提名 | |
2005;第31屆 | 土星獎 | 最佳男主角 | 馬特·達蒙 | 提名 |
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電影 | 提名 | |||
2005;第7屆 | 青少年選擇獎 | 最佳動作冒險/懸疑電影男演員 | 馬特·達蒙 | 提名 |
最佳動作冒險電影 | 提名 |
[獲獎記錄信息來源]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續集構思
《諜影重重2》原著、羅伯特·勒德姆的同名小說出版於1986年,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逗留25周之久,其中有8周高居榜首。其實最初,主創人員並沒想將《諜影重重》拍成系列片,但由於《諜影重重》第一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全球票房1億2千萬美元)於是環球電影公司決定開拍續集。於是,製片人和原編劇托尼·吉爾羅伊補充了第一部影片裡的故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又煞費苦心的努力有所新意。在完善劇本的同時,主創人員開始尋求適合執導本片的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直接犀利的影像風格恰好適合本片,用製片人派屈克·克羅利的話說,格林格拉斯的攝影機就像現場的旁觀者。儘管首集上映後馬特·達蒙的表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當初他並不是這部影片的首選演員。格林格拉斯飛往布拉格同馬特·達蒙會面,他認為由馬特來扮演伯恩再合適不過。
拍攝地
在拍攝前的籌備過程中,除了不斷完善的劇本和演員陣容之外,物色和準備拍攝地也是重中之重。伯恩逗留的地點包括巴黎、蘇伊士和義大利。
柏林在片中占著很大比重,甚至一些莫斯科的場景也在此拍攝。製片方以柏林巴伯爾斯堡電影製片廠為中心,該製片廠是二戰前全世界最大的電影製片廠,歷史比好萊塢更悠久。劇組拍遍了整個柏林及周圍郊區,原來的東德地區也作為莫斯科的街道出現在片中,其中伯恩在弗里德里希大橋上逃脫的場景就是在原東德地區的米特區拍攝的,來到莫斯科之後,劇組主要拍攝了多條主要街道和市郊的部分建築,而且避開了任何易於辨認的旅遊景點和標誌,由此讓第一部的現實主義得以延續。
影片的外景是按倒序拍攝的,最後一站是印度的果阿。劇組將總部設在果阿北部的新凱林海灘,並在果阿首府帕納吉展開拍攝,伯恩駕著吉普車穿行在狹窄的街道中躲避追蹤的場景就是在那拍攝。隨後劇組又向南前往帕羅林海灘,去拍攝伯恩和瑪麗在海邊的藏身之處和伯恩接瑪麗逃跑時的小餐館。但是,由於果阿遠離印度的電影中心寶萊塢,所以拍攝條件並不理想,在拍攝外景時經常有不請自來的圍觀者,這其中還包括各種家畜,為延展景深造成了不便。
特技及其他
為了更好的完成影片中的動作場面,特技組導演丹·布拉德利在柏林城外辦起了訓練營,旨在提高演員的駕駛和動作技巧。布拉德利的特技團隊打造的逼真效果得益於Go Mobile系統的套用。Go Mobile一個特技駕駛攝影機平台,Go Mobile可以與各種交通工具相匹配,高度、寬度和長度都可調整,從而彌補了傳統方法難以應付高速拍攝的缺憾。Go Mobile有自己的動力系統,由特技駕駛員操縱,駕駛艙也是可移動的,從而得以讓各種攝影機分布在四周,以各種角度取景。
馬特·達蒙親自完成了很多特技表演,他可以像特技人員一樣駕車,完成了原地360度旋轉。水下和下墜場景的危險係數都很高,他也願意親自完成。經歷了幾個月的個人和格鬥訓練之後,馬特·達蒙、卡爾·厄本和其他演員開始接受特殊的武器訓練課程,以讓他們能更好的演繹各自刺客和特工的身份。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
Hypnotic | Motion Picture THETA Produktionsgesellschaft mbH & Co. KG[德國] | Ludlum Entertainment[美國] | 環球影業[美國](2006) (USA) (theatrical) | 甘迺迪/馬歇爾電影製作公司[美國] |
發行公司 |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阿根廷](2005) (Argentina) (DVD) | Solar Films[菲律賓](2006) (Philippines) (theatrical) | Universal Studios Inc.[美國](2004) (worldwide) (all media) | Bontonfilm[捷克](2004)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荷蘭](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瑞士](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義大利](2006) (Italy)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希臘](2004) (Greece)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德國](2006) (Germany)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阿根廷](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巴西](2004) (Brazil)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新加坡](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日本](2005) (Japan) (theatrical) | 環球影業[美國](2004) (USA) (theatrical) |
Bontonfilm(2004)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Finland[芬蘭](2004) (Finland) (theatrical) | Toho-Towa[日本](2005) (Japan)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2005) (Japan) (theatrical) | Mainostelevisio (MTV3)[芬蘭](2007) (Finland) (TV) | NBC電視台[美國](2007) (USA) (TV) | RTL Entertainment(2007) (Netherlands) (TV) (RTL4) |
Sub(2009) (2010) (Finland) (TV) | Universal Home Video[巴西](2005) (Brazil) (VHS) (DVD) | Universal Pictures Benelux[荷蘭](2004) (Netherlands) (DVD)/(2007) (Netherlands) (DVD) (HD-DVD) | Universal Pictures Finland Oy[芬蘭](2005) (Finland) (VHS) (DVD)/(2007) (Finland) (DVD) (3-disc The Ultimate Bourne Collection)/(2007) (Finland) (DVD) (3-disc Collector's Boxset) | Universal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2007) (Germany) (DVD) | 環球影業[日本](2005) (Japan) (DVD) | Universal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2010) (USA) (DVD) (Blu-ray) |
製作發行信息來源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時間 |
美國 | 2004年7月16日(洛杉磯,加州)(首映)、23日 |
中國 | 2004年8月19日(香港)、20日(台灣),11月14日(大陸) |
加拿大 | 2004年7月23日 |
韓國 | 2004年8月6日 |
英國、愛爾蘭 | 2004年8月13日 |
印度尼西亞 | 2004年8月19日 |
澳大利亞 | 2004年8月23日(悉尼)(首映)、26日 |
科威特、阿聯、厄瓜多、巴林、埃及 | 2004年8月25日 |
泰國、紐西蘭 | 2004年8月26日 |
冰島 | 2004年8月27日 |
馬爾他 | 2004年9月1日 |
烏克蘭、俄羅斯 | 2004年9月2日 |
波蘭、哈薩克斯坦、墨西哥 | 2004年9月3日 |
法國 | 2004年9月5日(多維爾電影節)、8日 |
西班牙 | 2004年9月7日(馬德里)(首映)、17日 |
瑞士 | 2004年9月8日(法語區)、24日(義大利語區),10月21日(德語區);2004年(洛迦諾電影節) |
荷蘭 | 2004年9月9日 |
葡萄牙 | 2004年9月16日 |
希臘、瑞典 | 2004年9月17日 |
菲律賓 | 2004年9月22日 |
斯洛維尼亞、喬治亞 | 2004年9月23日 |
義大利、巴西、立陶宛、愛沙尼亞、巴拿馬 | 2004年9月24日 |
新加坡、黎巴嫩、匈牙利、阿根廷 | 2004年9月30日 |
挪威、芬蘭、土耳其 | 2004年10月1日 |
斯洛伐克、捷克、馬來西亞 | 2004年10月7日 |
拉脫維亞、丹麥 | 2004年10月8日 |
印度 | 2004年10月9日 |
塞爾維亞 | 2004年10月14日 |
肯亞、南非、賽普勒斯 | 2004年10月15日 |
德國 | 2004年10月16日(柏林)(首映)、21日 |
克羅地亞 | 2004年10月21日 |
哥倫比亞、羅馬尼亞、奧地利 | 2004年10月22日 |
秘魯 | 2004年11月4日 |
委內瑞拉 | 2004年11月5日 |
智利 | 2004年11月11日 |
保加利亞 | 2004年12月3日 |
日本 | 2005年2月13日 |
[上映日期信息來源]
票房概況
北美票房:$176,241,941
全球票房:$288,500,217
來源:box office mojo
影片評價
影片在Metacritic上39家媒體給出了平均73分的評分,30好評,9個褒貶不一,零負面評價。
這是一部讓詹姆斯·邦德都黯然失色的間諜驚悚片。( 《洛杉磯每日新聞》評)這部續集比第一部更有水準。( 《達拉斯新聞早報》評)一部敏銳、機智而吸引人的驚悚片。( BBC評)影片好到能讓人重新找回某些信心,比如對間諜片,比如對續集電影。( 《多倫多之星》評)間諜電影再次令人興奮起來。( 《華盛頓郵報》評)《諜影重重2》基於但超越首集,2004年最好的高成本驚悚片之一。( 《帝國》雜誌評)這個動作片續集對混亂場面的控制是專家級別的。( 《芝加哥讀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