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下黃石的簡介
碓下黃石又名帶夏黃石、岱下黃石,壽山石品種之一,出產於虎崗山麓,位於鹿目格洞北坡下方。因為產地與碓下相近而得名。石為黃色,有深淺之分。 石性近高山石,不透明或微透明,肌理多含乳白色細點,似“蝨卵"。碓下黃石的種類
碓下黃石有洞產與掘性兩種,皆呈黃色,色澹如蜂蜜。洞產者,石金裂痕,油浸則泯。質地稍松,不透明或微透明,多有細密的裂紋,肌理有澹黃或白色的細點,俗稱“蝨母卵”。掘性石,質細柔,稍堅,色濃如桂花,外表有石皮,石紋呈紅紫色,有些石具有稍直的紋理,質優者有碓下田的美稱。
壽山石
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譽為“中華瑰寶”。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壽山石的形成
壽山石礦床分布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西自旗山,東至連江縣隔界,北起墩洋,南達月洋,約有十幾公里方圓。壽山石屬火山熱液交代(充填)型葉臘石礦床,根據地質研究,距今 1.4億萬年的侏羅紀,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後,在火山噴發的間隙或噴髮結束之後,伴有大量的酸性氣、熱液活動,交代分解圍岩中的長石類礦物,將K、Na、Ca、Mg和Fe等雜質淋失,而殘留下來的較穩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或重新結晶成礦或由岩石中溶脫出來的Al、Si質溶膠體,沿著周圍岩石的裂隙沉澱晶化而成礦。礦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臘石為主,其次為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少量黃鐵礦。壽山石的成分
壽山石是以葉蠟石、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粘土礦物為主的單礦物或多礦物非均質集合體,含少量石英、絹雲母、水鋁石、綠泥石、紅柱石、綠簾石和黃鐵礦等。化學成分主要為:、、O等。主要礦物化學組成:葉蠟石為[],高嶺石族為[],伊利石為(KO)SiAl。壽山石按其主要組成礦物分葉蠟石型、高嶺石族型、伊利石型三種,葉蠟石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高嶺石族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高嶺石、地開石和珍珠陶石;伊利石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為伊利石。據地質調查資料,壽山石主要微量元素有:Sn、Mo、Pb、Zn、Cu、Cr、Ni、Co、V、Ba、Ga、Sc、Nb、Y、Be等。其中至少有七種(Mo、Zn、Cu、Cr、Ni、Co、V)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一種(Sn)為侯選的必需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