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硃砂根出自《本草綱目》:硃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仿佛。硃砂根為紫金牛科硃砂根屬常綠矮小灌木,核果圓球形,如豌豆大小,開始淡綠色,成熟時鮮紅色,經久不落,甚美觀。另有白色或黃色種,一般均能作藥用。李時珍曾描述道:“硃砂根生深山中,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盡赤,夏日長茂,根大如筋,赤色,此與百兩金仿佛。”根及全株入藥,味苦性涼。有清熱降火,消腫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體炎、牙痛、跌打損傷、關節風痛、婦女白帶、經痛諸病。
形態特徵
別名:富貴果,大羅傘,平地木,石青子,涼散遮金珠。【葉】:紙質至革質,橢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5-10厘米或更長,寬2-3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短尖或楔尖,兩面均禿淨,有隆起的腺點,邊常有皺紋或波紋,背卷,有腺體;側脈12-18對,極纖細,近邊緣處結合而成一邊脈,但常隱於卷邊內。
【花】:傘形花序,生於側生或腋生、長約10厘米的花枝上,近頂部有較小的葉數枚;花白色或淡紅色,長4-6毫米;萼鈍頭,有稀疏的腺點。花期:6月。
【果】:球形,直徑約6毫米,有黑色的斑點;果柄長約1厘米。
生長習性
硃砂根灌木,高1-2m。除側生特殊花枝外,無分枝。葉互生;葉柄長約1cm;葉片革質或堅紙質,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換形,長7一15cm,‘寬2-4cm,邊緣具皺波狀或波狀齒,具明顯的邊緣腺點,有時背面具極小的鱗片;側脈12-18對,構成不規則的邊緣脈。矮小灌木,具匍匐生根的根莖;直立莖高10-15厘米,幼嫩時被微柔毛,除特殊側生花枝外,通常不分枝。葉堅紙質,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至近長圓形,長7-14(-18)厘米,寬2.5-4.8(-6)厘米,頂端急尖而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鈍或近圓形,全緣具不明顯的邊緣腺點,葉面通常無毛,背面被細微柔毛,尤以中脈為多,具疏腺點,側脈(7-)10-13對,平展,與中脈幾成直角,至近邊緣上彎,構成不規則而明顯的邊緣脈,與葉緣遠離,細脈不明顯;柄長1-1.5(-2)厘米,被細微柔毛。
傘形花序,單一著生於特殊側生或腋生花枝頂端,此花枝除花序基部具1-2葉外,其餘無葉,有時全部無葉,長2-5厘米;花梗長1-1.5厘米,二者均被微柔毛;花長4-5毫米,花萼基部連合達1/3,萼片披針形或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有或無毛,裡面無毛,全緣,具腺點;花瓣粉紅色,卵形,長約5毫米或略長,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裡面被疏細微柔毛,具腺點;雄蕊較花瓣短;花葯三角狀披針形,背面常具腺點;雌蕊與花瓣近等長或略長,子房卵珠形,無毛,具腺點;胚珠5枚,1輪。果球形,直徑6-8毫米,鮮紅色,具腺點。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時2-4月。
地理分布
產:我國西藏東南部至台灣,湖北至海南島等地區,海拔90-2400米的疏、密林下蔭濕的灌木叢中。印度,緬甸經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至日本均有。硃砂根
日本經琉球至中國東南部、中部和西部。一般生於海拔500-2000m的林蔭下或灌叢中。
【備註】:中國南部山林中常見的野生植物,喜生於陰地,廣州近郊不常見,園圃中間有栽培,供觀賞。
為民間常用的中草藥之一,根、葉可祛風除濕,散瘀止痛,通經活絡,用於跌打風濕、消化不良、咽喉炎及月經不調等症。果可食,亦可榨油,土榨出油率20-25%,油可供制肥皂。亦為觀賞植物,在園藝方面的品種亦很多。
醫藥價值
藥品簡述
【藥名】硃砂根【別名】紫金牛、鳳凰腸、老鼠尾、平地木、石青子、涼傘遮金珠、鐵傘、散血丹、浪傘根、金雞爪、高腳羅傘、小羅傘、士丹皮、金鎖匙、開喉箭、三條根、三兩金、高茶風、鐵涼傘、雪裡開花、金雞涼傘、大羅傘、鳳凰翔、大涼傘、紅銅盤、高腳銅盤、青紅草、硬腳金雞、珍珠傘、桂篤油、真珠涼傘、八爪龍、郎傘樹、龍山子、八爪金龍、豹子眼睛果、萬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ArdisiacrenataSims.
2.ArdisiacrenataSimsvar.bicolpr(Walker)C.Y.WuetC.Chen[A.BicolorWalker]
【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圓齒紫金牛ArdisiacrenataSims和紫背紫金牛A.bicolorWalk.的根。秋季採挖,切碎,曬乾。
【性味】苦、辛、性涼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咽喉腫痛;風濕熱痹;黃疸;痢疾;跌打損傷;流火;乳腺炎;睪丸炎。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止痛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鮮根或鮮葉搗爛敷患處。
【副作用】本品如服至0.5~1兩時,可出現噁心,厭食等副作用。
【炮製方法】
1.淨制:除去雜質,洗淨。
2.切制:洗淨,切碎,曬乾。
【藥物套用鑑別】硃砂根和硃砂根葉,同源於一植物,一為根,一為葉,其功用近似,硃砂根清熱解毒,祛瘀止痛,而以清熱解毒為常用;硃砂根葉,主要偏於活血行瘀。
【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硃砂根或紅涼傘的根。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000m的林蔭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藏東南部至台灣,湖北至海南各地。
【採收儲藏】秋季採挖,切碎,曬乾或鮮用。
【出處】《中華本草》
藥物分析
【方法名稱】:硃砂根-岩白菜素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套用範圍】:本方法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硃砂根中岩白菜素的含量。
本方法適用於紫金牛科植物硃砂根ArdisiacrenataSims的乾燥根。
【方法原理】:本品加甲醇超聲處理,放冷,補重,搖勻,濾過,續濾液進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離,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75nm處檢測岩白菜素的吸收值,計算出其含量。
【試劑】:甲醇
【儀器設備】:
1儀器
1.1高效液相色譜儀
1.2色譜柱
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理論塔板數按岩白菜素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1.3紫外吸收檢測器
2色譜條件
2.1流動相:甲醇水=2575
2.2檢測波長:275nm
2.3柱溫:室溫
【試樣製備】:
1.稱取供試品
精密稱定本品粉末0.2g,為供試品。
2.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岩白菜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岩白菜素50mg的溶液。
3.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細粉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00W,頻率40kHz)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
【操作步驟】: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5m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75nm處測定岩白菜素(C14H16O9)的峰面積,計算出其含量。
【參考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國家藥典委員會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版,一部,p92。
用藥禁忌
虛弱者慎用。
中藥化學成分
硃砂根的根含三萜皂甙:硃砂根甙(ardic-renin),硃砂根新甙(ardisicrenoside)A、B,百兩金皂甙(ardisi-acrispin)A、B,以及次生單糖甙3-O-α-L-仙客來甙元A-吡喃阿拉伯糖甙(3-O-α-L-cyclamiretinA-arabinopyranoside),還含岩白菜素(bergenin)及其衍生物:11-O-沒食子醯基岩白菜素(11-O-galloylbergenin),11-O-丁香醯基岩白菜素(11-O-syringylbergenin),11-O-香草醯基岩白菜素(11-O-vanilloylbergenin),11-O-(3′,4′-二甲基沒食子醯基岩白菜素)[11-O-(3′,4′-dimethyl-galloyl)bergenin],去甲岩白菜素(demethylbergenin),以及無羈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紫金牛醌(rapanone),胡蘿蔔甙(daucosterol),菠菜甾醇(spinasterol),含18~30個碳原子的系列脂肪酸、蔗糖(sucrose)和一新穎的環狀縮酚酸肽FR900359。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25%煎劑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輕度的抑制作用。2.抗早孕作用60%的乙醇提取物有抗早孕作用。
臨床套用
治療急性咽峽炎用10%水煎液,每服30毫升,每天3次;或用粉劑1克裝膠囊吞服,每天3次;或用蜜丸,日服3次,每次1丸(含藥粉1克)。經治45例,痊癒22例,好轉19例,無效4例。一般於服藥當天咽痛減輕,第2天熱退,3~4天局部紅腫消退。服藥後少數有噁心、嘔吐、胃區痛等副作用,停藥後即可恢復。文獻論述
1.《綱目》:治咽喉腫痹,蘑水或醋咽之。2.《生草藥性備要》:治痰火,跌打,去瘀生新,寬筋續骨。
3.《嶺南採藥錄》:治小兒乾(疳)痞。
4.《廣西中藥志》:治風濕骨痛,鶴膝風。
5.《湖南藥物志》:治勞傷吐血,血崩,心胃氣痛,腹脹腹痛。
6.《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根簇生於略膨大的根莖上,呈圓柱形,略彎曲,長5-25cm,直徑2-10m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具多數縱皺紋及橫向或環狀斷裂痕,皮部與木部易分離。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皮部厚,約占斷面的一半,類白色或淺紫紅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辛,有刺舌感。以條粗、皮厚者為佳。顯微鑑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木栓細胞,內側1-數列細胞的內壁增厚,木化,似石細胞樣。皮層寬廣;內皮層明顯,細胞含棕色物質,中柱鞘有單個或數個石細胞斷續排列成環。韌皮部狹窄。束內形成層可見,木質部發達,導管多單列徑向排列,有的含棕黃色物;木射線寬2-6列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粉末特徵】:淡棕紅色。
①澱粉粒眾多,類圓形、不規則卵圓形、盔帽形,直徑8-28-3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有的可見層紋;復粒由2-4分粒組成。
②石細胞類方形、不規則長方形、類三角形,直徑約20μm,壁厚薄不一,紋孔明顯;散在皮層的石細胞,直徑4-7μm,壁厚,腔小。
③木栓細胞類多角形,壁略厚。此外有具緣紋孔導管、木纖維及薄壁細胞。
藥用栽培
生物學特性產亞熱帶,喜溫暖、蔭蔽和濕潤的環境。忌乾旱,要求通風及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培技術用種子或壓條繁殖。北方春季播種,南方12月播種,發芽適溫18℃,春季壓條,秋季即可分割。長江流域可露地栽培,宜選濕潤蔭蔽林下,或流水濺霧又不直曬之處栽培。
田間管理北方宜盆栽室內越冬。夏、秋季要求水分充足,通風良好,保持半陰。4-10月每月施液肥1~2次,新梢長至8cm以上時去頂摘心,促進分枝。如枝條細弱,可產3月留地面8~10cm剪去,隨即追肥,7~10d1次,植株重新萌發後可變粗壯。
栽培管理
【濕度管理】硃砂根喜歡濕潤或半燥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空氣相對濕度過低時下部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
【溫度管理】由於它原產於亞熱帶地區,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8℃以下停止生長。
【光照管理】對光線適應能力較強。放在室內養護時,儘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採光良好的客廳、臥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後(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
【肥水管理】
對於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時添加有機肥料外,在平時的養護過程中,還要進行適當地肥水管理。
春、夏、秋三季:這三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花寶”——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1~4天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3~7天。
對於地栽的植株,春夏兩季根據乾旱情況,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頸部以外30~100公分開一圈小溝(植株越大,則離根頸部越遠),溝寬、深都為20公分。溝內撒進25~50斤有機肥,或者1~5兩顆粒複合肥(化肥),然後澆上透水。入冬以後開春以前,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但不用澆水。
【修剪】在冬季植株進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蟲、枯死、過密等枝條剪掉。也可結合扦插對枝條進行整理。
【換盆】只要養護得法,它就會生長很快,當生長到一定的大小時,就要考慮給它換個大一點的盆,以讓它繼續旺盛生長。換盆用的培養土及組分比例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
【脫盆】把要換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輕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動而與盆壁分離,把花盆倒過來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輕輕夾住植株,手腕與指尖頂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從底孔把根土向下頂,讓植物脫出來。脫出來後,用雙掌輕輕拍打盆土,讓多餘的土壤脫落。
【花盆準備】選一適當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兩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蓋住,既要保證盆土不被水衝出去,又要能讓多餘的水能及時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層陶粒或是打碎的紅磚頭,作為濾水層,厚約2~3公分。排水層上再放有肥機肥,厚約1~3公分,肥料上再一薄層基質,厚約2人公分,以把根系與肥料隔開,最後把植物放進去,填充營養土,離盆口約剩2~3公分即可。
培養種植
播種繁殖【選種】:播種前首先要對種子進行挑選,種子選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播種能否成功。
1、最好是選用當年採收的種子。種子保存的時間越長,其發芽率越低。
2、選用籽粒飽滿、沒有殘缺或畸形的種子。
3、選用沒有病蟲害的種子。
【消毒】:消毒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指對種子進行消毒,另一個是指對播種用基質進行消毒。家庭對種子消毒常用60℃左右的熱水浸種一刻鐘,然後再用溫熱水催芽12~24小時。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鍋里炒熱,什麼病蟲都能燙死。
【催芽】:用溫熱水(溫度和洗臉水差不多)把種子浸泡12~24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並膨脹起來。對於很常見的容易發芽的種子,這項工作可以不做。
【播種】:對於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可以把牙籤的一端用水沾濕,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覆蓋基質1公分厚,然後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這個方法稱為“盆浸法”);
對於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5公分的間距點播。播後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後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後當盆土略乾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衝起來;
【播種後的管理】:在深秋、早春季或冬季播種後,遇到寒潮低溫時,可以用塑膠薄膜把花盆包起來,以利保溫保濕;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把薄膜揭開,並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後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後,需要適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後就可以移栽。
扦插
常於春末秋初用當年生的枝條進行嫩枝扦插,或於早春用前一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扦插。
【扦插基質】: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於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建議使用已經配製好並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鹼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扦插枝條的選擇】:進行嫩枝扦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粗壯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後,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的上方大約1公分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大約為0.5公分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鋒利)。進行硬枝扦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後,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扦插後的管理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20℃~30℃,低於20℃,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於30℃,插穗的上、下兩個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並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後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扦插後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後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插穗生根的基本要求是,在插穗未生根之前,一定要保證插穗鮮嫩能進行光合作用以製造生根物質。但沒有生根的插穗是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來維持其體內的水分平衡的,因此,必須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在有遮蔭的條件下,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於水中。
【光照】: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因為插穗還要繼續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和生根的物質來供給其生根的需要。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於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後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待根系長出後,再逐步移去遮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
壓條繁殖
選取健壯的枝條,從頂梢以下大約15~30公分處把樹皮剝掉一圈,剝後的傷口寬度在一公分左右,深度以剛剛把表皮剝掉為限。剪取一塊長10~20公分、寬5~8公分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濕的園土,象裹傷口一樣把環剝的部位包紮起來,薄膜的上下兩端紮緊,中間鼓起。約四到六周后生根。生根後,把枝條邊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一棵新的植株。
上盆或移栽:小苗裝盆或養了幾年的大株轉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質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薄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並放在遮蔭環境養護一周。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公分,再覆上一層土並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後,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並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