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約1米。分枝多而密集,小枝密被灰白色茸毛或絨毛,不育枝末端常變成健壯的刺,有時分叉。羽狀複葉;托葉鑽狀,長4-7毫米,初時稍硬,後變成刺,宿存;小葉5-7對,倒卵形,長約10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鈍或微缺,常具芒尖;基部楔形或鈍圓形,兩面被絲質柔毛或絨毛,下面較密。
總狀花序生於小枝頂端,長3-5厘米;花較大;花萼藍色,淺鍾狀,萼齒5,不等大,上方2齒近連合,其餘3齒呈銳三角形,長約7毫米,寬3-5毫米,被長柔毛;花冠藍紫色,旗瓣卵狀長圓形,先端微凹,基部驟狹成柄,瓣片長9毫米,寬5毫米,柄與瓣片等長,纖細,反折,翼瓣倒卵狀橢圓形,長16毫米,基部具圓鈍單耳,柄長6毫米,龍骨瓣卵狀鐮形,具鈍三角形單耳,長約18毫米,柄纖細,與瓣片近等長;雄蕊10,不等長,基部不同程度連合,可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子房較雄蕊短,被黃褐色柔毛,胚珠多數。
莢果呈不明顯串珠狀,稍壓扁,長約6厘米,寬約7毫米,沿縫線開裂,在果瓣兩面另出現2條不規則撕裂縫,最終開裂成2瓣,有種子1-4(-5)粒;種子淡黃褐色,橢圓狀球形,長4.5毫米,徑3.5毫米。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砂生槐是一種喜暖、旱中生灌木。在西藏,多生於2800—4400m的山坡灌叢中,河漫灘砂質、石質山坡,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常呈大片群落出現。砂生槐既行種子繁殖,又行無性繁殖。無性繁殖以根櫱型繁殖為主。雨季,在河流沙灘,半固定沙丘上,呈水平狀生長的根櫱形成不定芽,發育成植株。在山地,礫石質山坡,無性繁殖相對減少。在西藏4月中下旬返青,6月開花,7月結莢,8月種子成熟。
砂生槐所在的土壤常為固定的風沙土,半固定或流動風沙土,其土體構型常為A—AC型或A-C型。pH7.5—8.0。A層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0.05、0.08、1.89%,速效氮、磷、鉀分別為21、7.5、42ppm,碳酸鈣含量0.5—0.6%。C層全氮、全磷、全鉀分別為0.03、0.07和1.89%;速效氮、磷、鉀分別下降到6.0、3.0和24,碳酸鈣含量則為0.32%。
砂生槐能耐29℃的高溫和—17.6℃的低溫,並抗旱、抗病蟲。在落葉灌叢中,常形成砂生槐群系,覆蓋度為10—35%。平均株高不超過50cm。在平壩或沙丘上,常和固沙草(Orinusthoroldii)、中亞狼尾草(Pennisetumcenlrasiaticum)、三刺草(Aristidatrisela)相伴生,在山坡上則與小草(Microchloaindica)、薄皮木(Leptodermissauranja)等相伴生。
分布範圍
產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生長於山谷河溪邊的林下或石礫灌木叢中,海拔3000-4500米。印度、不丹、尼泊爾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砂生槐質地柔軟,略有苦味,幼嫩時,羊採食,利用高峰期在6—7月。8—9月莢果成熟,可採收做家畜的精料,其豆莢的粗蛋白質含量為莖葉的2倍,作為高寒地區的蛋白質飼料,有開發利用的價值。同時,砂生槐也是—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可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更是生物圍欄的良好材料。
砂生槐還可入藥,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花期長,花色美,既是觀賞植物也是蜜源植物。可以綜合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