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麒麟
《石麒麟》 大型陵墓石雕,創作於南北朝時期南朝的齊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位於現江蘇省丹陽市境內。中國的陵墓石雕在東漢時期一度盛行,但由於三國及兩晉時期的連年戰亂及為防止盜墓而在上層社會中流行了薄葬制度,帝王諸侯陵墓前的雕像石刻極少。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的相對穩定,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使追求奢靡之風再次泛起,帝王諸侯紛紛大肆修建陵墓,這也使得陵墓雕刻又一次成為了社會的風尚,作品的藝術水平也較之以前有了新的發展。南北朝的陵墓雕刻成為了中國古代雕塑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陵墓前樹立石獸、墓碑和石柱的風尚在南朝十分盛行。據考證,這一制度始於南朝的宋代,逐步發展並形成了一定的規範制度。南朝陵墓前的石獸均為一對。按照制度,皇帝陵前的石獸,頭大而頸部略細,有翼有腳爪,頜下有長須垂胸,陵前右側的一座頭上獨角,左側的一座頭上雙角;王侯墓前的石獸,頭大而頸部短粗,有長舌垂胸,有翼有腳爪,但頭上無角。
關於石獸的命名,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頭上雙角者稱辟邪,獨角者為天祿,無角者為符拔;第二種認為雙角者為天祿,獨角者為麒麟,無角者為辟邪;第三種則認為雙角和獨角者均稱為麒麟,無角者稱為辟邪。這裡,我們採用的是第三種意見。麒麟是傳說中的一種神鹿,有角的鹿形早在漢代即已出現,因此,南朝陵前的角石獸,應是在繼承漢代石獸造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這裡介紹的石麒麟,安置在南朝齊武帝蕭賾的景安陵前。麒麟頸軀修長,四肢跨度極大,顯得體勢異常高聳、勁健而迅猛。麒麟長須下垂,雙目圓睜,胸部突出,臀部肥大,獸尾自然捲曲至底座處,腳爪前後分置,整個身軀作s型扭動,顯得勇武大方。麒麟的長須、批毛和雙翼進行了高度的裝飾化處理,雕刻有華麗的花紋,使石獸神異非凡的氣質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不足的是,麒麟頭部的處理,過於追求繪畫性的效果,有些失之於扁平單調,略顯美中不足。在雕刻技法上,作者多用圓刀法,並注意到了圓雕、浮雕和線雕的綜合運用,使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較前代更為充分。
石麒麟這件作品,流傳至今已有1500餘年,是南朝陵墓雕刻中的精品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