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石門鄉地處威寧縣西北部,距縣城140公里。東與本縣雲貴、龍街兩鄉鎮接壤,南與黑土河相依,西與昭通市 昭陽區毗鄰,北與彝良縣的熊家溝和洛澤河為界。全鄉總面積140.59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87個村民組。鄉內地形為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的“白刀嶺”高2762米,最低海拔的“熊家溝橋邊”高1218米。海拔落差大,年降雨量1500多毫米,日照時數為2000小時左右,平均氣溫19.4oC。
全鄉有漢、苗、彝、回、布依、菜家等6個民族共3702戶16167人,其中,少數民族979戶4278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6.5%。全鄉共有勞動力約10876人,有3500多人外出打工。
產業結構
種植業以玉米、洋芋、大豆為主,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近4萬畝。中藥材資源豐富,有野生的天麻、半夏、三七、紅豆彬等中藥材,產量豐富。養殖業以養殖豬、雞、牛、羊等畜禽為主,年大牲畜存欄3700餘頭,豬存欄5800餘頭,山羊存欄9800餘只,畜牧業發展潛力大。還有豐富的煤炭及鉛鋅礦資源,轄區內無煙煤分布廣泛,煤帶長約18公里,有在建煤炭企業2家,有鉛鋅礦企業8家。
人文歷史
石門鄉還是著名的民族旅遊文化之鄉,有省級文物光華學校遺址。在這裡,民族文化氛圍濃厚,文化底蘊豐厚,早在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里等人就到石門鄉石門坎傳教、辦學,創辦光華學校教育體系,在石門鄉周邊的20餘個縣設立分校,培養出數以千計的國小畢業生和初高中、中專生畢業生,50餘名大學生,2名博士,1名碩士。從光華學校出來的學生,有縣處級幹部50餘名,省廳級幹部2名。石門坎的文化、教育事業日益鼎盛,成就輝煌.在這裡,創製苗文,結束了苗族無母語文字的歷史;創辦烏蒙山第一所苗民國小;建威寧縣第一所中學;培訓出苗族第一位博士;在中國首創和實踐雙語教育;開中國近代男女合校先河;創辦烏蒙山區最早的麻瘋病院;建立中國第一所苗民醫院;創建烏蒙山區第一所西醫醫院;率先成為烏蒙山區接痘疫苗預防天花的地方。石門坎因此而成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和“西南苗族文化復興地”,名揚中外,就連國外郵件直書“中國石門坎”也可收到。
經濟狀況
2010年財政收入為720萬元,其中烤菸分成44.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8元。主產糧食作物分別有玉米、馬鈴薯,產量分別為1548噸、5476噸,產值分別為310萬元、500萬元;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其產量為1.02萬擔,產值722萬元;主要經果林種植有核桃、板栗等;林地面積9.6萬畝,畜牧業主要有黃牛、馬、山羊、豬,目前全鄉大牲畜飼養5203頭,豬存欄1.292萬口,羊只存欄0.94萬隻,雞存欄2.32萬隻。
民俗文化
苗族敬酒禮儀
苗族熱情好客,凡逢盛大節日,迎娶送嫁,迎送賓客,都要用蘇門羚羊角(或普通綿羊角)斟酒敬獻,先敬主賓及長者,然後對在場者從左至右依次敬獻。
苗族敬酒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要求和一套規範的傳統動作。一般場合,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滿酒的羊角口,右手握住羊角尖,選擇微微屈膝下蹲的左側身姿勢,將斟滿酒的羊角自下而上緩緩呈遞到長者手中。長者用上述姿勢接三角酒飲之,再依次往下敬酒。在迎娶送嫁場合,敬酒須三人,一人點火把,一人斟酒,一人端酒敬獻。客司根據主家親戚關係及輩份,依次把舅舅和長者安排在堂屋正上方就座,從舅舅開始敬酒,敬酒時唱敬酒禮歌或說明敬酒之意,同時原地逆時針轉一圈或三圈後呈上,舅舅接酒後回敬點火把、斟酒、敬酒者各一角,再從圍坐火爐的貴客順時針依次各轉敬一角,最後自己才喝;也可以回敬了點火把、斟酒、敬酒者後,以自己為中心,左右各轉敬三人後自己飲之,敬酒者再往下依次敬酒,被回敬和轉敬者只能接受不能拒絕,因為這是苗族敬酒之大禮。祭祀場合,被敬者的第一角酒必須向右傾倒數滴(表示敬祖),再向左傾倒數滴(表示敬神),才一飲而盡,也可以敬祖、敬神後將酒回敬或轉敬長者;第二、三角酒可以一飲而盡也可以轉敬他人。表兄之間敬酒,可以隨便飲之,但若被拒絕,必須千方百計以唱或說明敬酒理由,或重複轉圈數遍,直至被敬者接酒為止,同時被敬者可以用上述方式回敬。敬酒轉圈時轉的圈數越多表示心越誠,雙方可以反覆回敬。盛大節日迎賓酒是苗族最高的敬酒禮儀,一般由身穿節日盛裝的禮儀隊伍組成方隊,當貴賓至時,蘆笙隊吹起歡快的蘆笙翩翩起舞、禮歌隊唱起敬酒禮歌,敬酒隊敬上三角酒,貴賓喝後方可從迎賓隊伍中間穿過。
迎賓酒的意思
在苗族習俗中,迎賓酒只能自飲,不能回敬和轉敬。其三角表達的意思是:第一角,歡迎你光臨,一路辛苦了,為你接風洗塵;第二角,你的到來是我們的福氣,為我們帶來好運,使我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第三角,相逢是緣,祝你身體健康,合家歡樂,萬事如意。
苗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文化。其歷史、文化、藝術、禮節、風俗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