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石述思

石述思,男。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知名評論人,電視策劃人,財經專欄作家。參與各類社會經濟電視節目錄製數千次,包括央視《今日說法》、《實話實說》、《經濟半小時》、《對話》等,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東方衛視《東方直播室》、《子午線》、廣東衛視《財經郎眼》、《社會縱橫》,江西衛視《深度觀察》等。曾任央視《對話》核心策劃及第一財經頭腦風暴節目總策劃。長期擔任北大、清華文化產業和巨觀社會經濟形勢培訓課程講師。作為國內意見領袖多次受邀出國交流訪問。新浪、騰訊、搜狐、網易、鳳凰等主要入口網站知名時政財經博主,多次當選年度博主。著有社會經濟評論暢銷書《石述思說中國》、《中國各階層財富報告》、《實話石說》、《一個社會的悲傷和勇氣》、《一個時代的痛楚與堅韌》。2015年廣東衛視打造出國內首檔社會觀察節目《你會怎么做》,石述思擔任節目嘉賓。

基本信息

人物成就

主要作品

2012年首度出書《石述思說中國》,直指國內各階層弊病
2013年2月出版《實話石說》,談論和諧中國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2013年10月出版《石述思說中國2》,深度解析中國各階層財富現狀。
2016年12月出版《一個時代的痛楚與堅韌》,評論社會熱點、探尋時代痛點。

個人榮譽

十多次獲中國新聞獎,發表各類新聞作品200萬字。
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和廣東經濟人物評審及評論嘉賓。

人物軼事

自曝家醜

左為石述思左為石述思
一家大報要聞版主編,在單位為人低調,曾擔任N多著名或非著名電視欄目或活動策劃,曾經常出現在螢屏上擔任所謂嘉賓,見面覺得臉熟者眾。由於不是名人,謝絕合影及簽名,主要是不好意思。不幸屬雞,金牛座。博文均為原創,聊博各位看客一笑。

挨罵風險

石述思的新浪部落格叫“老石說”,從2012年3月6日到12日,共有6篇更新,涉及的都是時下的熱點話題,如“兩會”、歸真堂、雷鋒等。
在《兩會上的歸真堂博弈》一文中,石述思說:“如果現在找個廉價的方式證明自己很人道、很生態,那就拼盡全力聲討歸真堂吧……儘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態環保意識的覺醒,但想到北京街頭被人類無情拋棄的300萬隻流浪貓狗,俺又覺得這次保護動物意識提升的速度過於迅猛。”
顯然,在當下“為熊請命”民意洶湧的情況下,發表這樣的言論肯定要冒挨罵的風險。他告訴記者,關於歸真堂,大家已經討論了很久,但整個社會都沒談到位,各說各話,各抱死理兒,這種討論對社會沒有任何推動作用,必須找到中間一個平衡的東西。
在這篇時評中,石述思認可動物福利,同時反對道德綁架,他認為通過立法來保護動物福利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潛台詞是主張大家先冷靜下來。
有人評價石述思的時評:頗有“氣場”。石述思說,在網路中,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不參與爭鬥,沒有先天立場,只注重客觀和理性。
對於“方韓之爭”,石述思說自己很遺憾:開始只是兩個人的意氣之爭,沒想到後來竟發展成了公眾之間的“械鬥”,許多參與者不說理性,不講證據,而是上來掄拳就打。
石述思告訴記者,寫時評要考慮的,不僅有上層建築,還有民生、常識、良知和情感,這就像“阿迪力走鋼絲”,需要以智慧來平衡。

敏感話題

石述思的時評,從不迴避社會的熱點和敏感話題,不僅有教育、住房、醫療,還有公平、貧富差距等。2009年,石述思總結出的“貧二代的18條標準”,曾在網路上瘋狂傳播;3月3日,他又總結出了《中國寒門改變命運的十二條軍規》,點擊早已超過數十萬。儘管兩者都是揶揄和半開玩笑的文風,但指向的卻是當下社會最大的痛處。
他說,自己是否下筆取決於兩點,一是和公眾利益有沒有最大關聯,二是會不會觸碰政策紅線。對於後者他有足夠的把握,不僅是因為體制內的生存經驗,而且客觀和理性的結果,注定不會是攻擊性的;再者,體制警惕的是批判,但允許批評。
儘管“經驗老到”,但是在2008年以前,石述思對網路還很陌生。之前,他多在各電視台以聲音的形式發表評論,平面媒體也有一些,但“大多是官樣文章,中規中矩”。2008年的一天,有朋友說部落格很火,力勸石述思開博。
石述思真正的自由寫作,就是從部落格開始的。但開博半年,也就一萬個點擊,他自己都打算放棄了,突然一篇關於足球的評論,獲得了十八萬的點擊,“老石說”自此發力。
此後兩年時間內,他的部落格點擊量達到3500萬。
在石述思眼裡,部落格比傳統媒體公平,“因為你不能強迫網友去閱讀,作弊的難度大一些”。石述思非常享受部落格寫作的這種公平和自由。
剛剛在部落格上找到感覺,微博時代又來臨了。微博時間線、資訊流以及社區功能的合併,使得他不由大加讚嘆。
文字癖,是石述思對自己的總結。他說,自己在網路上寫時評沒有功利心,是以一種自由的心態來過文字癮。“都是寫著玩的東西,沒有想著通過這個乾點啥。帶來的好處,除了每個月都能收到幾十張稿費單。”
但網路也改變著石述思。他說,自己會更多關注公眾的意見和想法,以前寫文章是自上而下的,後來更多是自下而上。他並不代表任何人,自己只是在代表自己的過程中,因為關注了民生和民意,所以與民意產生了一點契合。
有時候,他感覺到自己起到了橋樑的作用,來傳播良知和常識。他說,正因為良知和常識的缺乏,有些官就去包了二奶,有些民才會成了暴民。
關於微博,石述思說,微博給了人們更大的試錯的空間。社會關係緊張,根源在於試錯的機制沒有建立。不管是政府還是民眾,在微博上說錯點話,雖然會鋪天蓋地的挨罵,但還能生存,還能被包容。這就是給試錯和糾錯製造了空間。而言論的空前自由,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給公民帶來的最大回報。

網路磨礪

迄今為止,石述思並不認為自己是公眾人物,儘管他承認自己有些名氣。
他說,有一次自己著急去中央電視台錄節目,時間來不及了就開車上了便道,結果驚到了一個中年男性。當時是夏天,車窗開著,那位先生往車裡一看,直接叫出他的名字,厲聲訓斥:“石述思,你作為一個公眾人物,自己還違章,還好意思!”
石述思笑著說,你有什麼辦法,挨訓只能聽著,以後約束好自己。
此外,他還要經常參加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動,獲得各種莫名其妙的獎項,上各種莫名其妙的“影響中國人物”的榜單。當然,挨罵的幾率也多了。
有時候,石述思的時評會觸及到一些地方利益,網上就會有幾百個“五毛”組織起來輪番叫罵。剛開始被罵的時候,石述思被氣得“徹夜難眠、輾轉反側”,但後來就習慣了——“就是些純粹的謾罵,沒有邏輯,不講道理,你生什麼氣?”
當然,網上也有一些非常嚴謹的網民,真誠地給自己糾錯或者討論,比如引錯了一個數據,甚至是一句詩歌,都會被人揪出來,對此石述思抱以感激。他說,自己感激嚴肅、認真地罵自己的人,他們讓自己進步、嚴謹。而對於那些忠實的“冬粉”,他說,自己有時候犯懶,幾天不寫時評,冬粉就不答應了,給你留言,甚至推薦選題、爆料,他們讓自己勤奮。
石述思每天要工作16個小時——上班、管理一個部門、撰寫6個專欄的時評,以及諸多的社會活動,“家人都覺得我是傻子,問我這么累乾什麼?”
儘管很累,還經常挨罵,但石述思的確在享受著。
經過的人生歷練多了,人會越來越活出自己,甚至不需要主動去改正什麼缺點,因為網際網路會時不時地提醒你、敲打你,該限制什麼,該發揚什麼。網路的洗禮,可以敲碎自己外面重重的殼,很多事情儘管不知道是喜是憂、是禍是福,卻是真真切切地為內心而活。
生活的磨礪,帶來的是保護自己,善待別人。石述思說,自己歲數大了,保護自己的能力是強的,說這是人生智慧也行,說是“雞賊”也行。而網際網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磨礪。

貢獻意見

在體制內生存,往往需要假面。但石述思說,社會的評價體系不止體制一個,只要有能力,平台可以任意向外搭建。網路,給做文字工作的人提供了一個平台,那就是求真和公平。如果不能求真,那就請退出網路;如果求真總是被無情打擊,那也請退出網路,因為你沒有智慧。求真的代價很昂貴,但快樂指數是很高的——這也是一種公平。
大學時代的石述思不愛上課,成績很差,但勤於寫作,大學時就獲得過兩個省部級的新聞獎。1991年畢業後被分配到財政部工作,1994年調到工人日報。在很早的時候,他就和電視合作,是央視對話欄目的五個核心策劃人之一,並成為著名的電視評論人。此後網際網路興起,不管是部落格還是微博,好多事情他都“踩到了點上”。
寫時評,石述思不認為靠自己就能改變事物的進程,他說自己只是無數發聲者中的一員,可能會引起一些關注,能起到多大作用則不知道。
他能感覺到的,就是媒體紛紛來訪,自己從一個媒體人變成了受訪者,成為了一個向社會貢獻意見的人。儘管自己經常身處各種“影響力”的排行榜上,但石述思並不在意,他說對自己真正的評價和地位,是在無數網友的內心深處。
石述思去過許多國家。他認為見識比知識更重要。因為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有時候被人為地扭曲了,而自己的見識,可以將其向大家復原。
為了對抗時下普遍的焦慮,許多人在努力尋找平和。石述思說,必須有“安靜的心態,著急的趕路”。心態的平和並不是天天躺下來什麼不做,而是要有堅定的認知,明確的方向,勤奮的步伐。誰將二者結合,誰就能走到前面。
迄今為止,石述思有幾千場錄像、五六百萬字的作品,國家級的新聞獎得過14次,省部級新聞獎幾百次。但他還沒有整理過,也沒有出過書(直到2012年才出書)。
他說,自己只為了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對許多問題的認知和看法,和大家交流。至於能得到什麼,他並不關心,自己的一切活動都是本能的。
“著什麼急呢?人生很長,底牌在上帝手裡握著,不要去看,人生的意義不在設計目標,而在找到方向。”

人物思想

2014最關鍵的詞莫過於新常態。這首先起於習總對當下經濟形勢的一個嶄新論斷,經濟新常態標誌著改革開放進入第四個十年後,中國未來發展從速度第一轉向了質量速度並重,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調結構,促改革,高風險,新機遇成為發展主鏇律,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未來遇到的挑戰在加大,不僅遇到通縮威脅,潛在通脹警報始終未解除,加上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乃至危害巨大,解決中國經濟問題單靠摸著石頭過河、以工程師思維為主導解決具體問題、局部問題的模式將走向終結。十八大後成立的以文科生背景主導的領導集體,將主要目標鎖定為完善國家現代治理結構,以權力自我革命為切入點,推動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為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進行制度清障。
因此,除了經濟新常態,反腐、改革以及應對國際國內日益凸顯的各類衝擊矛盾也必將成為新常態。這是對決策層政治智慧和執政能力的考驗。對利益博弈加劇的民眾而言,如何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建立法治思維,構建公民社會,共創公平正義,都是無比現實迫切的課題。
矛盾和挑戰是新常態,改革和反腐是新常態,合作和競爭是新常態。
中國發展需要再平衡,未來需要新的頂層設計。
年度漢字應該是藍。藍色意味著機遇,包容和空間。
對於2014年的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無論內外,都需要衝破紅海,尋求新的發展藍海。
對內,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依法治國重塑市場經濟;對外,面對新的貿易壁壘和發展挑戰,以一路一帶的絲綢之路戰略為先導,以推動亞太經貿一體化為重心,中國開始了嶄新的發現藍海的戰略突圍。
當然,APEC藍更是一道尖銳考題:在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後,北京贏得了寶貴而短暫的藍天,如何持續?靠什麼持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