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膽草

石膽草

石膽草,中藥名。為苦苣科植物石膽草 (Craib.) Burtt.的全草。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具有清濕熱,解瘡毒,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濕熱痹痛,瘡瘍腫毒,咽喉腫痛,赤白帶下,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濕熱,解瘡毒,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濕熱痹痛,瘡瘍腫毒,咽喉腫痛,赤白帶下,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咽喉腫痛:石花研末吹喉,每用0.3g;或加凍青葉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治小兒疳積:石膽草3g,雞屎藤9g。研末,蒸雞蛋黃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吹喉。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葉全部基生,蓮座狀,外層葉具長柄,內層葉無柄;葉片革質,寬倒卵形、扇形,稀近卵形,長1-2.5厘米,寬1-2厘米,頂端圓形,基部楔形,邊緣具細圓齒,上面密被白色稀淡褐色長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或淡褐色綿毛,側脈每邊3-4條,上面下凹,下面隆起;葉柄扁平,長1-2厘米,上面被長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或淡褐色綿毛。聚傘花序2-3次分枝,2-5條,每花序具5-12花;花序梗長8-17厘米,幼時密被淡褐色綿毛,老時逐漸稀疏至近無毛;苞片不存在;花梗長5-10毫米,被淡褐色長柔毛至近無毛。花萼鍾狀,5裂至近基部,裂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6-3毫米,寬0.7-1毫米,頂端鈍,外面被淡褐色長柔毛,內面無毛,具3(-4)脈。花冠筒狀,藍色、紫藍色,長6.5-11毫米,外面無毛,內面下唇一側具髯毛和斑紋;筒部長5.5-8毫米,直徑3.2-5毫米;上唇2裂,裂片長約0.6毫米,下唇3裂,裂片圓倒卵形,長2-2.2毫米。雄蕊4,上雄蕊長2-3.5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5-2.5毫米處,下雄蕊長2-5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2.5毫米處,花絲無毛,呈弧狀,有時捲曲,花葯長圓形,長0.7毫米,藥室匯合,基部極叉開;退化雄蕊長約0.7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0.4毫米處。花盤高約0.4毫米。雌蕊無毛,子房長圓形,長約2.3毫米,花柱與子房等長或稍長於子房,柱頭頭狀,微凹。蒴果長圓形,長1-2厘米,直徑2-3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400-3600m的山坡林緣岩石上及石縫中。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

藥材性狀

乾燥全草皺團狀;根纖細,黃褐色;葉蓮座狀,外層葉柄長,內層逐漸變短,葉片革質,闊倒卵形或扇形,長1-2.5cm,寬1-2cm,先端圓形,基部楔形,邊緣具圓鋸齒,灰綠色,兩面密被白柔毛。紫藍色花生於花葶頂端,花冠筒狀,二唇形。蒴果長圓形,長1-2cm。氣微,味苦。以帶根、葉綠,味苦辛者為佳。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活血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心悸,跌打損傷,刀傷,瘡癰,頑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