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筍行

石筍行,屬於中國古典詩詞,是由中國古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古詩詞。

基本信息

年代:【
作者:【杜甫
體裁:【樂府

原文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
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
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錯迕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
嗟爾石筍擅虛名,後來未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

注釋

趙注謂詩作於上元元年。今按此下三首,詞格相同,恐俱是上元二年所作。【鶴注】《通鑑》:上元元年七月,李輔國矯稱上語,迎上皇於西內。此詩云“好蒙蔽”、“媚至尊”,其事隱而彰。終云:“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蓋恨去輔國輩之不速也。《華陽國志》:蜀五丁力土,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杜田曰:石筍,在西門外,二株雙蹲,一南一北。北筍長一丈六尺,圍九尺五寸。南筍長一丈三尺,圍一丈三尺,南筍蓋公孫述時折,故長不逮北筍。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①,陌上石筍雙高蹲②。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雨多往往得瑟瑟③,此事恍惚難明論④。恐是昔時卿相冢,立石為表今仍存。
(《石筍行》,諷奸臣之壅蔽也。首段,斥世俗之傳訛。世以石筍為海眼,遂雲雨後有珠,此語恍惚,不足憑也。墓前石表,乃公之獨斷。)
①《水經注》:《地里風俗記》:漢武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以新啟犍為、��、�州之疆壤益廣,故稱益雲。②《成都記》:“距石筍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測之,深不可及。以繩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無窮。凡三五日,忽然不見。嘉�春,牛車碾地,所陷,亦測而不能達。父老甚異,故有海眼之說。又《風俗記》: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筍焉,天地之堆,以鎮海眼,動則洪濤大濫。”③《博雅》:瑟瑟,碧珠也。”《杜陽雜編》:有瑟瑟幕,其色輕明虛薄,無與比。《成都記》:石筍之地,雨過必有小珠,或青黃如粟,亦有細孔,可以貫絲。④高彪詩:“恍惚中有物,希微無端形。”
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錯迕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嗟爾石筍擅虛名,後來未識猶駿奔①。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②。
(此惡其惑人而當去。俗好神奇,造為不經之說,以蒙蔽人聽,猶小臣蠱惑君心,以致政舛國危,此痛言附會之誤人也。擲去此石,使根底立見,則人心不疑矣。此破前恍惚蒙蔽之意。此章二段,各八句。)
①張衡《溫泉賦》:“殊方跋涉,駿奔來臻。”②《莊子》:“此之謂本根。”趙彥材曰:上元元年,李輔國離間兩宮,擅權蒙蔽,故賦石筍以譏之。
盧元昌曰:輔國本飛龍廄小兒,官判元帥,朝廷呼尚父,如石筍擅虛名,忘本根也。決事銀台,關白承旨,可謂乖進失政體矣。宰相率子弟禮,節度皆門下士,可謂後生皆駿奔矣。與張良娣表里禁中,共媚至尊,直侍帷幄,專事蒙敝也。自靈武給事銀膺,疊膺寵秩,其受厚恩,適足搖動東宮,傾危社稷耳。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