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狗[廣東雷州石狗]

石狗[廣東雷州石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雷州石狗 是古代中國民間信仰之一。作為一方的守護神,安放在人們經常出入的必經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猙獰、威嚴的面孔讓人看後總會產生不友善的感覺。於是,崇尚禮教的雷州勞動人民便對石狗的形象進行了藝術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儀迎賓,從此,石狗又被人稱為“司儀神”。 雷州石狗 是雷州人民時代繁衍生息中遺留下的寶貴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創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間,石狗被視為“四舊”而遭劫,許多石狗被砸毀,棄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沒泥沙、河渠,難覓其蹤。

簡介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古的 雷州,是一塊荒蠻之地,瘴 氣濃重,人氣不旺,為生兒育女,增加人口,從古至今,體魄健壯的石狗最受雷州民眾的崇拜。於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帶有碩大生殖器的石狗進行祭拜祈禱,若有靈驗,又前來答謝石狗,還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長大。有的孩子還取名“狗子”,直到現在,一些抱孫心切的老人,仍在初一、十五日捧三碗番薯(地瓜)湯或三碗飯與一塊豬肉,偷偷地向石狗燒香求拜。隨著時代的發展,雷州勞動人民對狗又賦予了種種神奇的傳說。

傳說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說南朝陳代(陳太建年間),古合州城西五裏白院村的陳鉷,以打獵為生 ,養有九耳異狗。一日,這隻狗九耳齊動,陳氏便邀其鄰十多人到州北的烏侖山打獵,結果,異狗從地里挖出一大卵,陳氏便抱回家中。翌日,一陣雷電將卵劈開,跑出一個兩掌分帶有“雷”、“州”兩字的男孩,後為陳氏養育,取名陳文玉。由於德才兼備,唐貞觀時,被任為雷州首任刺史。他精察吏治,愛撫百姓,穩定雷州。後人為他立廟塑像祀念,尊其為“雷祖”,而狗也隨之神化為“呈祥靈物”,受到崇拜。

又有一傳說,很久以前,雷州大旱,一巫師稱,是太陽神的惡作劇,只有天狗才能逼使太陽神降雨。這時,人們便想起與天狗同為兄弟的地狗。人們用繩捆綁著石狗,抬上荒坡遊行,並用荊條不停地抽打,吆喝著“快些去天上討雨,要不就去吃屎”的話語,地狗受到鞭笞後,便向天狗說明原委,天狗聽後就沖向太陽神狂吠,要其招雲降雨,要不就咬死它,太陽神驚怕了,立即向雷神、電母、雲師求情降雨。三天后,果然雷州大地普降甘霖,黎民莊稼豐收。雷州兩面臨海,氣候獨特,降雨量較少,旱情常見。解放前,效仿抬石狗游坡求雨的事在雷州屢見不鮮,這種儀式在雷州“石狗坡”舉行最多,規模較大,參與人員有時多達二三千人。

發展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狗作為一方的“守護神”,安放在人們經常出入的必經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猙獰、威嚴的面孔讓人看後總會產生不友善的感覺。於是,崇尚禮教的雷州先民便對石狗的形象進行了藝術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儀迎賓,從此,石狗又被人稱為“司儀神”。雷州石狗從“圖騰”到“呈祥靈物”,到“守護神”、“司儀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進步。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時代繁衍生息中遺留下的寶貴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創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間,石狗被視為“四舊”而遭劫,許多石狗被砸毀,棄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沒泥沙、河渠,難覓其蹤。

歷史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祖志》記載:“業捕獵,養有九耳異犬,耳有靈機。每出獵,皆卜諸犬之耳。一耳動則獲一獸,二耳動則獲二獸。獲獸多寡,與耳動之數相應,不少爽焉。至陳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 獵,而犬之九耳俱動。陳氏喜曰:今必大獲矣,鳩其鄰十餘人,共隨犬往。至州北五里東,地名烏侖山,有叢棘密繞,犬自晨吠至日昃,無一獸出。獵人奇之,伐木而視。大挖地開,獲一大卵,圍有尺余,殼色青碧,眾俱不知為何物。陳氏抱而歸家。次早,烏雲忽作,風雨雷電交至。陳氏大恐,置卵於庭,盛以小桌。遂為霹靂所開,內出男子,兩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陳氏將男子與卵殼稟明州官,官收卵殼寄庫,男子交還陳氏養育,名曰文玉。”爾後,九耳狗日夜守護著陳文玉,凡有生面人來則呼吠逐趕,保護陳文玉長大。

據史料記載與民間傳說,隋唐之際,聚居古合州的俚僚、僮人不時相互劫掠,他們都希望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當其首領,以平息劫掠。於是他們向唐王朝推薦陳文玉,得以準命為合州刺史。俚僚、僮人聞訊後則順服遠去,各自歸峒安居樂業。雷州自始靖安,民皆富庶。

雷祖陳文玉誕降的神奇美麗傳說,既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與把狗作為圖騰的信念,也是時代造就偉人的不同凡響之所演義。“嘗聞不凡之人,不凡其生,胡足奇也。然不凡其生而能垂萬古者,正足奇矣。上朔夏禹發跡於龜而開四百之祥,商以玄鳥之卵而興六百之祀,周以巨人之跡而享八百之久,是三王以奇而君萬古者也。麟吐書、龍繞室、老降庭、胸有文是孔子以奇而師萬古者也。犬報喜、雷霹靂、卵出身、掌有文是雷祖以奇而神萬古者也”。

意義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罕見雷州半島石狗藝術源遠流長,雷州 石狗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內涵豐富,造型千姿百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是一份獨具地方特色的珍貴文化藝術遺產。本文探討了雷州半島石狗雕刻藝術的分布、產生、用途、造型特點以及藝術特色。

雷州石狗雕刻藝術是雷州半島上的一朵藝術奇葩。雷州石狗造型千姿百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且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內涵豐富,獨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在全國絕無僅有,是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分布

雷州石狗分布不均勻,呈現沿海多、內陸少,西部多、東部少的特點。主要分布在廣東湛江市徐聞縣、雷州市(原海康縣)、廉江市、遂溪縣等地鄉村的村頭、巷口、廟宇旁,以及房屋門前、水塘邊。

其中以徐聞縣邁陳鎮、角尾鎮;雷州市龍門鎮、覃斗鎮;廉江市營仔、橫山鎮、良垌鎮;遂溪縣江洪鎮、草潭鎮等地的石狗數量為多。不同地域發現的石狗形態差異很大,區域間發展演變的序列特徵比較明顯,一般發現石狗的村莊建村年代都比較早,最遲也在清末民國時期。據不完全統計,雷州半島遺留的石狗近萬隻。

到2014年1,僅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館收集到的石狗已有近500隻,大部分石狗或散落在鄉野荒郊、村頭巷尾,或掩埋地下,或由村民自行保管。

產生原因

雷州石狗是在雷州社會歷史與地域自然條件下,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產物,帶有濃重的民間民俗信仰色彩。它以圖騰崇拜、雷神、雷祖信仰為文化底蘊,受楚漢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風水堪輿術的深刻影響,有“呈祥報喜”、“守護神靈”、“司儀寵物”等多樣、複雜、廣泛的用途。 雷州半島是世界兩大著名雷區之一,也是“天下雷王”故里。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於是,雷神崇拜成為雷州先民的民俗風尚。同時又由於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苗、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圖騰。俚人以狸(野貓),僮、苗人以貓為圖騰,傜人先以盤瓠為圖騰,後又以犬為圖騰。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遷,百越人不斷雜居相處,他們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條件與多樣的社會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影響作用下,對各自原先的圖騰崇拜經歷了保留、演繹與融合的過程。古越人、俚人、獠人對雷神的崇拜與傜人、僮人對狗圖騰的崇拜,逐漸成了雷州百越族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所認同共識的圖騰,狗圖騰崇拜自然成了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民俗文化的融合,雷州石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涵。源於南朝陳太建年間(569—582)“九耳神狗”的傳說,將雷神或雷祖陳文玉的誕降與狗耳呈祥報喜緊密相連,這無疑為雷州石狗文化的廣泛性奠定了基礎。傳說南朝陳太建年間,雷州一名叫陳的獵戶,無子,養有一隻有九個耳朵的異犬,耳有靈機,每出獵,卜其犬耳,一耳動則獲一獸,獲獸多寡與犬耳動之數相應。一天,犬的九耳齊動,陳氏以為今天必大有收穫,狩獵時,九耳犬圍著一叢林荊棘之地汪汪叫,陳氏驚奇,伐木,得一巨卵,帶回家後,雷雨暴作,卵開出一男子,左右手上各寫“雷”、“州”二字。鄉人們以為是雷種,神之。陳氏將其取名為陳文玉,後陳文玉為雷州刺史,死後被雷州百姓奉祀為雷神或雷祖。狗能呈祥報喜得貴子,實際上反映了雷州先民祈禱繁衍生息發展的願望,即生殖崇拜。因狗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又有“報喜得貴子”的靈氣,故而雷州石狗中也出現了雕刻碩大生殖器的石狗,作為祈禱賜福繁衍發展的靈物。

唐五代至宋元時期,不少中原漢人、閩南人為躲避戰亂,南遷嶺海至雷州,他們帶來的民族宗教與雷州的民俗宗教文化相融合,使雷州的文化逐漸多元化。宗教色彩更加濃厚,特別是受到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風水堪輿術的影響。如“敕令石敢當”、“八卦圖”、“招財進寶”、“皇”、“泰山石敢當”等道教驅邪鎮魔之符法,與雷州石狗呈祥報喜的民俗作用相結合,石狗逐步演變為守護神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文化民俗內涵。石狗原先只被安置在門口或宗廟寺觀前,逐漸發展至安置在村口、路邊、巷頭,以守山坡、江河、墳地等。凡是人們覺得有凶象的地方,都安置石狗以鎮壓。有些在造型藝術上受到佛教文化影響,摻雜了獅子造型的石狗,也同樣有這樣的作用。石狗所安放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社會民俗的作用也不同。

古雷州雖屬南荒徼服,但很早就已通聲教。雷州石狗雖然是驅邪鎮魔的守護神靈,卻很少有凶神惡煞的形象,多笑容可掬,這無疑也是雷州人崇尚德禮的文化底蘊的表現。

雷州石狗產生的文化背景複雜多樣,內涵豐富,用途廣泛,以上簡略地闡述了雷州石狗產生的主要文化背景與用途。除此外,還有受道教天人感應學說影響而作為求雨靈物的石狗,也有因偷食被人打掉牙或腿的石狗,還有認為石狗有靈性,見到姑娘就拎尾巴,人們忌其淫,便打損調戲婦女的石狗的生殖器,更有新娘出嫁時在石狗身上灑石灰水的習俗……,限於篇幅,不一一細述。

特點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大多是由玄武岩雕刻而成,從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館收集的石狗來看,最大的石狗連座高約130厘米,最小的僅高10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雷州石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區域性的特徵。在造型藝術語言上具有內涵豐富、手法複雜多樣的特點,其總體藝術風格主要是寫意性的。雷州石狗從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時間約為春秋至秦漢時期,造型大多粗獷古樸,形簡神肅,昂首朝天,具有天人感應的圖騰特徵。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時期,這一時期的石狗造型大多注重結構、線條的表現,強調生殖器的刻畫,反映祈求賜福的敦樸民俗。晚期,即明清時期,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形神的完美,刻工精緻,紋飾細膩,展示出社會崇尚德福的民風。

雷州石狗從造型外貌特徵上看,可將其分為百物混沌類型、人格化類型、獅象類型等三種類型;從雕刻表現風格上則可將其分為具象與抽象兩種類型。此外,雷州石狗還有中國傳統動物雕刻所區分的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結合之分。

百物混沌類型石狗,這種類型也被有的學者稱為原始類型。由於古雷州是被統稱為南蠻人的百越族人的聚居之地,百越民族各部落的圖騰文化凝聚於石狗的造型上,自然具有百物之形的特點。石狗是雷州先民用雷州半島特產的青石材料雕刻而成,因對物象觀察理解的不同及掌握、運用材料的能力不同,在雕刻工藝上呈現出各種各樣風格粗拙、造型古樸、形態愚老的特點。一般沒有具體五官部位的刻畫,只用簡練的線條雕出整體的形神。據研究,其雕刻年代約始於春秋至秦漢初期,雷州半島已出土有春秋時期的萬家壩型銅鼓,可為佐證。不過,這一界定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很明顯,這一類型有圖騰文化的特徵。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格化類型石狗,亦即人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一種藝術造型,是古雷州人將對石狗的信仰推崇至人神高度的結果。人格化類型石狗與抽象類型的石狗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在抽象類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經具有人格化的形象。這類石狗大多將石狗的面部與五官誇張變形為人的面部與五官,特別是對鼻子、嘴巴、眼睛、眉骨等的刻畫,並賦予其以人的各種面部表情。

獅象類型石狗,指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獅子的特徵。這類型石狗大多頭部圓闊,眼窩深陷,眼珠碩大突出,面部表情豐富,活潑生動,多數垂鐺。古雷州城是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地,雷州的徐聞港在漢代就是南中國海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對外貿易十分繁榮。外來文化也由此不斷輸入雷州,尤其是佛教文化影響深遠。根據佛教的說法,獅子為百獸之王,而佛為人中獅子,寓示其無畏和偉大,獅子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聖物。由於我國不產獅子,所以我國現存的獅子雕刻或類獅子的作品最早是在東漢。雷州半島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獅子的特徵,這自然是受到佛教文化影響的產物,同時也使石狗具有獸中之王的神聖形象。

具象類型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徵與形象,是雷州石狗早期雕刻的一種類型。這類石狗大多尖喙、平唇、立耳,部分後腿線條纖細且變形前移,輪廓圓潤,尾蜷曲飾於後體。不過,這種具象寫實的手法,也只是相對而言,並不單純講究外表的形似,而是形神兼備。

雷州石狗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產物,雖說奉祀石狗的廣泛性與雷祖及狗耳呈祥等有重要關係,但曾聚居於此的古百越族圖騰崇拜的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依然一直存在。表現在石狗的造型上則是擷取各自圖騰的共同本質屬性,然後進行抽象的藝術雕刻。這類石狗可歸為抽象類型石狗。

抽象類型石狗的多樣性反映著每個時代的地域型特徵。它雕刻了狗的形態,但不對狗的頭、臉等面部寫實,而是用精練的線條雕刻出狗的形神。用擬人化的手法對狗的形態進行特寫、誇張變形與美化,因此,在抽象類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經具有人格化的形象。抽象類型的石狗有的大頭大臉,姿態雍容,紋飾華貴,是雷州半島先民大膽的藝術創造,反映了雷州先民對德福的崇尚,同時也體現了雷州石狗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獨具雷州文化的藝術特色。

雷州半島石狗除有上述各種類型外,還有文相、武相、文武相之分。文相石狗大多是斯文端莊地蹲著,武相石狗大多是雄姿威武地站立著,文武相則大多是半站半蹲著呈出擊之狀。

雷州石狗不僅造型千姿百態,神采各異,紋飾也非常豐富,主要有雲雷紋、蓮花瓣紋、鳳尾紋、風火紋等。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狗身上雕刻雲雷紋,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雷祖文化的延續傳承。雕刻有雲雷紋的石狗分布範圍廣泛,雷州半島各個鄉鎮幾乎都有。

蓮花是佛教的聖潔之物,故佛像坐蓮花寶座。雷州石狗上雕刻蓮花瓣紋體現了雷州先民信奉石狗為不同凡響之物,它清高自潔,不追逐功名利祿,一心保境安民,有著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

鳳鳥是楚文化藝術的中心母題,也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與龍、麟、龜合稱“四靈”。雷州石狗上雕刻鳳尾紋飾,寓意石狗也是靈物。雷州在春秋戰國屬楚界,可見,雷州石狗也受到了楚文化藝術的深刻影響。

風火紋則雕刻在石狗的四肢間,顯示著石狗有著通天的神力,追逐妖魔惡怪,雷厲風行,迅猛異常,就像哪吒踩著風火輪,動作敏捷如神。

此外,有的石狗腳踏雷鼓,寓意著石狗的聲威震懾妖魔。石狗腳踩銅鈸與彩結紋,則寓意石狗能驅邪魔,保平安吉祥。石狗口含法繩紋,寓意以繩法辦邪惡。石狗笑呵呵地腳踏銅錢紋,則是為人們招財進寶。還有的石狗頸部雕刻樹葉,腳踏漁網,甚至梳著辮子,這些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石狗身上雕刻各種各樣的紋飾,是雷州先民根據社會風俗的不同需要而作,目的是使石狗避邪驅惡,具有多功能的神力。

遍布鄉野的雷州石狗文化對周邊地區也有輻射。在廣西、海南、雲南、廣東東莞、南海等地甚至東南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石狗發現,但這些地方的石狗造型比較單一,雕刻手法寫實,體態瘦小,遠遠沒有雷州半島的石狗造型豐富、形態多樣、富有神韻。

狗常與人類聯繫在一起,它或者被描述為朋友般的忠誠,或者被當作可惡的象徵,也有孤獨者的自況。大詩人郭沫若的《天狗》就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個性追求的形象;詩人海子向離開了勞動和愛情的自己孤獨地發問:這“是不是我最後的家鄉的狗?”而唐代詩人元鴝說劍》詩中“留斬泓下蛟,莫試街中狗”句,就對狗極不友好。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州石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前在湛江、雷州採訪時卻看到,狗在這裡遠遠超出它與人類的一般關係:那千姿百態、生動傳神的石狗,活脫脫就是人類文明在各個時代的表情。據同行的湛江博物館和雷州博物館的同志介紹,雷州石狗是目所發現僅存於雷州地區的石刻藝術。在湛江博物館前的草坪上,記者看到百多尊石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而在雷州博物館,其形態的多樣性和生動形貌,更讓人吃驚。雷州地區自古就有狗崇拜的傳統,甚至連“雷州”之名的由來都與狗有關。狗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經歷了從“圖騰”到“吉祥物”到“保護神”幾個階段的演變。

據《雷祖志》記載,雷州是古代南蠻族的發祥地,“舊有瑤、僮、侗、僚與黎”等少數民族聚居,其中的瑤族就將狗視為“圖騰”。及至唐代,雷祖陳文玉的誕生相傳就是因為九耳狗的發現;“雷州”之名的由來有一種傳說,就是九耳狗發現的石卵中誕出的雷祖兩手中現出的。靈狗發現了雷祖,並守護著雷祖長大,於是它也就被視為護佑人類的神靈。雷民用石頭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邊、巷頭、門旁、水口、墳前,以驅邪治魔、保境安民。

雷州地區的石狗,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獅;有站有伏有蹲,有的仰天望日,有的平湖凝波;有的帶著粗獷的野性,有的溫潤如處子。種種擬人之態,讓人心生同情。這些石狗大者達2米多高,1000多公斤重,小者只有幾厘米高。石狗的材質多為本地的紅砂岩,在經歷了太多的歲月滄桑之後,有不少已被風化侵蝕得不太完整,但依然簡潔大氣,神采不減。

保護措施

湛江、雷州的文博專家稱,石狗是雷州半島地區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雷州博物館陳志堅館長通過對實物和發現環境的初步分析,推測現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及至宋元明清各期的都有。即使是在科學昌明的今天,雷民還有打刻石狗、供奉石狗的習俗。目前,湛江市和雷州市已對其採取保護措施,雷州市政府從去年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收集工作,並準備將它們集中起來,建一個石狗林公園,目前湛江和雷州兩地博物館已收集了300多尊石狗。

由於史籍記載的缺乏和實物紀年的缺失,這些石狗大多無法進行斷代。雷州石狗多出現於鄉間,有的甚至是在水下或荒郊野嶺的草叢中找出來的,石狗上多無紀年;其周邊環境也多已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有關石狗的文字記載相當缺乏,湛江和雷州博物館的專家雖然早已想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難度還相當大。

雷州石狗陳列館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會歷史與自然的產物,是狸狗合壁的結合體,又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徵。

在雷州三元塔公園前的南面,有一座新設的,館內收集有 素稱""南方的兵馬俑""之稱的雷州石狗成千隻,它們聚集在陳列館內外,其種類繁多,造型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讓人觀賞起來猶如回到了古代蠻荒古樸的雷州,別有一番滋味。

雷州石狗大者高1.3米,重約800公斤,小者僅高10厘米,重約0.5公斤。

雷州地處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古為南交、周號越裳、秦名象郡、漢置徐聞、唐改雷州,皆屬蠻荒要服,乃是百越族俚僚僮徭峒落聚居之地。俚僚僮徭峒人是雷州的先民,在低劣的生產力與蒙昧的遠古時代,他們面對自然界出現的怪異現象無法解釋與制服。為求生存與發展,便依託百物之形為圖騰,化作精神的力量。他們長期的聚居,在生產生活中融會了各部族的圖騰,於春秋時期形成共同對狗的圖騰崇拜。

雷州古狗是在雷州社會歷史與地域自然條件下,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產物,帶著濃重的宗教信仰色彩。它經歷著從“圖騰崇拜”、“呈祥報喜”、“守護神靈”到“司儀寵物”的演變過程,形成與發展為獨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石狗的身上雕刻吉祥雲雷紋,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陳列館展出的雷州石狗,是從雷州各城鄉徵集具有時代性與地域性的典型。大者高1.3米,重約800公斤,小者僅高10厘米,重約0.5公斤。其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類、抽象類、人格化類,又有文相武相之別,千姿百態,形象各異,栩栩如生。尤其是碩大的生殖器盡顯雄者的陽剛之氣,反映著古代雷州先民為繁衍懲處的願望。

斑斕的雷州石狗

隨著歷史的發展,石狗的形象雕刻工藝從樸拙粗獷漸趨雄健典雅,德福兼備,體現著雷州人民豐富的想像力與大膽的藝術創作,是雷州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

雷州石狗歷史悠久,在科學昌明的今天,雷州城鄉仍然奉祀石狗,尤其是僻遠的山村,奉祀石狗的意識仍十分強烈與濃重。但大部村莊對石狗只是作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與欣賞而已。

雷州石狗冠天下,雷州石狗文化是天下絕無僅有的。由於歷史的原因而對周邊地區與國家產生泛化的影響,起到了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

雷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民俗石狗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利用,廣泛徵集帶有文物價值的石狗,建立雷州石狗文化陳列館,為研究雷州石狗提供珍貴資料。使雷州民俗石狗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讓這一民俗奇葩更加艷目,更加璀璨。湛江不僅擁有如此深厚的歷史人文,當地的各種民俗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雷州石狗就堪稱“天下一絕”。在雷州,所到之處,無論是博物館、村口、古道、巷口、門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說,只要有建築、有門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我們知道,忠實的狗雖常被用來看家護院,但守護神以石獅最為常見,以石狗取代的少見,然而在雷州,清一色的石狗駐守門戶,實在罕見。

據說雷州石狗的起源,約在殷周年代,從黃河中下游南遷的俚、僚、瑤、僮等少數民族是聚居在雷州較早的先民,由於文明程度與生產力的落後,雷州先民需要依託某物種作為圖騰祈求庇護,而當時的瑤族信奉“狗”當始祖,“石狗”成為圖騰標誌,直至後來瑤漢同化,也一直沿襲下來,雷州石狗於是成為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

在雷州石狗陳列館,我們看到了從民間徵集到的200多隻不同年代的石狗,造型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由於長久受風雨剝蝕,它們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但依然栩栩如生。據館長介紹,目前發現最早的石狗是先秦時期的。自秦漢始,各個朝代的石狗都有出土。

據說,雷州境內現存有1.5萬至2.5萬隻古石狗,被稱為散布民間的“雷州兵馬俑”。雷州石狗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別多,有地域型,時代型與時代的地域型;有原始類,抽象類,具象類,人格化類;有文象武象之分。不同時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徵鮮明,從簡單到粗獷、古樸典雅到雍容華貴,造型的演變與發展,反映了一個時代雷州的社會文明與人們對德福的崇尚。譬如秦時石狗,輪廓粗獷,方方圓圓,反映出當時人們認同天圓地方說。漢朝石狗,及其簡約,十分抽象,表明人們對自然的敬畏。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對於這一份厚重的傳統文化遺產,雷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級文化部門都高度重視,積極做好各項保護工作,不僅廣為徵集遺落民間的石狗,還組織專家研究整理相關文獻,使石狗文化在雷州大放異彩。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國民族民間保護工程18個試點項目中。目前,一座大型的石狗園林展示館正在修建之中。屆時,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湛江,就可以觀賞到完整的雷州石狗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