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浦漁港,又名荔港,呈東北西南走向,為“月牙”狀封閉型港灣,面積27平方公里,水深4-33米,可泊萬艘漁船,行萬噸海輪,港內風平浪靜,是東南沿海著名的避風良港,兼漁港、商港之利,系全國四大漁港之一。石浦漁港獨特而美麗。石浦人世世代代以海為生,蘊涵出眾多神奇的漁文化和漁風情,豐富而廣博。儘管時代變遷,但徜徉在石浦老街中,依然可以玩味到明清建築的絲絲風貌,漁賈文化的連綿氣息。
石浦古城沿山而築,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城門就形而構,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鎮”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徵。老屋梯級而建,街巷拾級而上,蜿蜒曲折。中街始建於明代,曾是繁華的商貿街,沿街有商鋪100多家,幾個別具特色的封火牆,是為防火防盜而建。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數百年的歷史,歷盡風雨。
在老街上走著,不經意就會遇見一處老宅或古蹟,漁港先人留下生活印跡,歷歷在目。關帝廟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漁民為了乞求風調雨順、阻擋海盜而建立;惜字亭則有一段漁民崇尚知識,珍惜字紙的古詩;“大夫第”為清末四品官員院宅,盡顯大戶人家的氣派。
一首清代古詩勾畫出了漁港古城石浦的地形特徵,也道出了它的文化特色。
蜃雨腥風駭浪前,
高低曲折一城圓。
人家住在潮煙里,
萬里濤聲到枕邊。
1300多米長的游線上,場館與場館之間鱗次櫛比:宏章綢莊展示出600餘種數千個中國盤扣,在國內古城古鎮旅遊項目中尚屬首創;亞洲飛人館緬懷逝去的英傑……每個景點都展現著海港古城獨有的風貌。據記者了解,1.8萬居民生活在這座活古城裡,原生態的漁文化民俗流動在老街古巷青磚黛瓦間。
內部景觀
石浦古城沿山而築,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 隨山勢起伏而築,城門就形而構,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鎮”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徵。老屋梯級而建,街巷拾級而上,蜿蜒曲折。
石浦皇城沙灘皇城沙灘位於寧波象山半島著名的石浦漁港境內,沙灘長1.8公里,潮落時寬約百多米。沙灘坡緩底平,沙質潔淨、細膩,有“黃沙細如練絹”之稱。灘頭排浪層層相疊,氣勢恢宏。潮漲時,白浪滔天,轟鳴之聲,有若雷霆奔灘。海岸曲折,礁岩峋嶙。是旅遊、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如果說漁港古城是一顆大樹,那么分布在老街兩旁新開發的十二個場館就是長在這顆樹上的葉子。透過簌簌作響的片片葉子,久遠的歷史在我們耳邊迴蕩。 石浦因漁而興港,也因港而興漁,使她成為歷史上沿海中路一個重要的漁港、商港、軍港。而散落在島礁港灣、屋後庭前、茶餘飯後的海洋文化、漁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歷經歲月的家釀酒。
石浦是中國最早海洋漁業發祥地之一,秦漢時即有先民在此漁獵生息,唐宋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漁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鎮。如今,石浦時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全國漁業第一鎮、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石浦因漁而興港,也因港而興漁,使她成為歷史上沿海中路一個重要的漁港、商港、軍港。而散落在島礁港灣、屋後庭前、茶餘飯後的海洋文化、漁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歷經歲月的家釀酒。
石浦,600餘年的漁港古城,世世代代以海為生,蘊涵豐富而廣博的漁文化和漁風情。儘管時代變遷,但走在石浦老街,明清建築依舊醒目,漁賈文化仍然清晰。
現狀
石浦以“沿溪布村,村前濱海處多岩石”而得名。1991年,石浦老街被列為省級文化街區,保護範圍為22.3公頃。至今得到保護和旅遊開發的為中街、碗行街、后街部分,總面積約5公頃。老街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建築群,面積近10萬平方米,全城區19路36弄,其中205米以上的古街有6條。截止2007年,國家已公布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其中屬漁港型古鎮的,唯有石浦;在六個國家級中心漁港中,也只有石浦港畔保存有完整的古城。因此,石浦漁港古城可謂名副其實、獨一無二。2005年開放旅遊以來,石浦古城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2008年還被評為全省最值得看的旅遊景區之一。
保護開發
石浦古城的保護與旅遊開發已初見成效,這其中離不開政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但縱觀古城現狀,保護與旅遊開發仍停留在表面,還存在諸多問題。1、古城修復保護和旅遊開發未達到原定規模。古城開發之初劃定的保護面積為22.3公頃,歷時六年卻僅僅完成保護開發5公頃左右,很大一部分古建築閒置、失修,不加以保護必然會破壞殆盡。其中延昌街更是到了再不實施搶救性保護就會失去古城風貌的邊緣,古城風格正逐步被蠶食,摻雜在古城保護區內、不符合古城風貌的現代建築尚未得到有效的改造或拆除。相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城保護區內居民擅自改造原有老建築為現代建築的情況也不斷出現,影響了古城的總體格調。
2、政府保護力不從心,管理職責有待明確。漁港古城自列入省級保護區後,石浦鎮一直努力對私房維修有所控制。如:不能隨意加層,修理要審批,修復要保住原貌等。但要達到既要翻新以利於居民生活又不能喪失其修舊如舊的目的,對維修的資金和技術含量就要有很高的要求,漁港旅遊開發管理委員會近年投入近1000萬元,也只不過修復300來戶,顯得力不從心。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權責不明,管理職責有待明確,如遇老百姓房屋維修等事項,管委會無審批職能,原則上由鎮政府將設計方案報縣級文管部門同意後,再由縣規劃部門審批,實際操作難度較大,往往使得業主房屋維修一拖再拖,甚至逼得業主擅自翻建。
3、保護資金短缺,公房問題突出。古城現有常住人口近四千戶、一萬多人,其中有公房609戶,26004.86平米,這些公房大多已成危房。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一些缺房戶久居於此,其所支付的租金還遠不及公房管理部門維修費用的支付。公有房屋的遷移又涉及安置等多方面問題,遲遲未能得到解決。現在老城區的公房大多年久失修,隨處可見梁斷壁塌、磚混搭砌、馬賽克補丁。
4、古城基礎設施多數較差,安全隱患大。古城大部分地方沒有規範的衛生、給排水、消防安全等系統,很大程度上存在電線老化現象,排水溝、管經常堵塞,整體安全抗風險能力弱。尤其是古城存在大量木結構的古建築,火災的隱患比較嚴重。
5、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推廣不足。石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海洋文化、漁文化底蘊,石浦古城富含本地特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推廣是古城旅遊開發過程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由於互動性的文化活動不夠豐富,宣傳不夠廣泛,形式過於單一,無法提高古城居民和遊客對古城文化內涵了解和參與古城文化挖掘的熱情,極不利傳統海洋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推廣。
6、缺少具有強制性的保護規定。古城的保護與旅遊開發已有一定進展,但至今未見下一步具有可操作性的繼續保護的具體實施計畫。由於古城的保護沒有強制性規定作為後盾,居民和企業的行為得不到應有的規範,產生矛盾的時候找不到相應的解決依據和辦法。
7、古城居民生活與旅遊開發的矛盾突出。余秋雨先生曾贊石浦是一座“活的古鎮”,那是由於古城完整地保留了歷史的痕跡和生活的氣息,開發之初就未對原住居民實施搬遷,而是由居民自己居住、自己保護,這使得居民本身就成為古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由此帶來的問題也不少。老街街道狹窄,活動空間小,特別是旅遊旺季人流如潮,帶來的噪音及安全問題比較突出;日常生活中衣物的晾曬、車輛的停放,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與旅遊形象的維護產生了較大的矛盾,至今未能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