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石浦歷史悠久,始建年代無參考,因先民聚落於大金山麓峽谷中,三面環山,以“溪流入海處山岩直逼海中”而得名石浦。
石浦在唐代以前為鄞縣屬地;《漢書·地理志》已有內容涉及先民在此耕海牧漁,生息繁衍。
唐神龍二年(706),象山立縣,石浦即為所屬村落。
宋改東門寨,屬歸仁鄉後門保,元設東門巡檢司;明屬歸仁鄉三都。
明洪武二年(1369),置石浦巡司,隸東門寨巡檢司。
明洪武二十年(1387),徙昌國衛於東門山。石浦巡司遷往青山頭,調昌國之前、後二所於石浦,築城,“城東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廣六丈,周六百零七丈,辟西、南、北三門”,為浙東抗倭右翼,有“浙洋重鎮”之稱。
明末清初,石浦將軍張名振以石浦為基地,建立抗清大本營,後張蒼水也以此為抗清基地,直至被捕。
清順治十八年(1661)為扼殺抗清力量,強令沿海居民內遷,石浦所城毀,現尚殘存城垣700餘米。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復,屬歸仁鄉二十一都。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城重修,置昌石營,千總防守。
清雍正年間(1723~1735),駐昌石水師營。
清道光五年(1826),設寧波府海防同知署。
清宣統二年(1910),石浦隸昌石鎮。
中華民國元年(1912),昌石鎮、奠南鄉劃歸南田縣,縣治遷至石浦,翌年秋仍歸象山縣。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石浦分建東來、南熏、西成、北平4小鎮,23年合為東來、金山2鎮,翌年再合為石浦鎮。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4月,日軍侵占石浦,淪陷近5年。
1949年7月,石浦解放,為石浦區區署駐地。
1953年,經浙江省批准為縣屬建制鎮,後曾改稱人民公社,1961年復稱鎮。
1984年,番頭鄉併入。
1992年,石浦撤區擴鎮,金星、東門、檀頭山3鄉併入。
2002年,昌國鎮併入石浦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5月,石浦鎮轄8個社區、54個行政村。
社區(8個):海寧、鳳凰、荔港、文蘭、九市曲、延昌、塘頭港、金屏
行政村(54個):石浦漁村、延昌、檀興漁村、金山漁村、漁山漁村、蘭家、平岩漁村、銅瓦門漁村、向浦、坦塘、司前、沙塘灣、下洋墩、上金雞、下金雞、平陽廠、南向、馬峙、樹橋頭、星塘、曉灣、朝天門、井水、蒲灣、低峧、雷公山、上灣、蔣家灣、橫峙、橫峙漁村、番頭岙、中心、北山、對面山、金豐、昌明、昌橋、九井、金架山、東衛、大橋、雞鳴、馬盤、新鶴、東門漁村、鳳上山、蛟龍、西邊、東邊、下塘、南匯、橫路橋、五新、東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浦鎮地處浙江中部沿海,象山半島南端,位於東經121°48ˊ-121°57ˊ,北緯29°08ˊ-29°013ˊ,北接新橋鎮、定塘鎮等鄉鎮;西扼三門灣;南與鶴浦、高塘隔港相望;東臨大目洋、貓頭洋,素有“浙洋中路重鎮”之稱。
截至2012年5月,鎮域面積12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7.5平方公里,南部石浦港港域面積27平方公里,擁有可建港口岸線30公里,深水岸線18.6公里。
地形地貌
石浦鎮由鎮本土和檀頭山島、東門島、對面山島、半招列島、漁山列島等眾多島嶼組成,鎮本土呈東北-西南走向,帶狀形態。
石浦鎮背山面海,大陸部分,東北屬沿海丘陵地貌,城區處濱海階地,西高東低,一般海拔20~28米,沿港3~4米,平均海拔15米;西南多為海積平原,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大明山主峰海拔425.2米,為最高峰。島嶼部分,多屬海島丘陵,檀頭山地勢高峻,主峰海拔225米。
氣候特點
石浦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夏長春秋短。年平均氣溫16.2℃;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93毫米,一年四季降雨主要集中在兩個雨期,即4-7月份的梅雨期和7-10月份的颱風期;沿海平均風速為5.6米/秒(4級),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多為偏南風,春秋兩季風向多變。災害性天氣較多,其中颱風、暴雨成災較為頻繁。颱風是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5-11月為颱風影響季節,暴雨大多出現在6、8、9三個月,主要由颱風及梅雨造成,暴雨雨量集中,雨勢猛,時間短,強度大,易造成山洪爆發,農田積水內澇。
河流水文
石浦鎮背山面海,自成獨立水系。山丘溪澗密布,大多源短流急。境內的地表水主要有大塘港河水系,為大塘港末端,大塘港河總蓄水量為8000萬立方米,1983年開通金石引河,引大塘港水入石浦港。鎮域內主要河流有4條:金石引河主流長11公里;雞鳴河主流長4.75公里;長塘河主流長6公里;坦塘河主流長1.75公里。主要特徵為河流短促,水源不豐。
石浦鎮地下水分兩種類型,即裂隙水和孔隙潛水,裂隙水分布在周圍山區,補給水源為大氣降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含氟量較高,補給水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其次是裂隙水。一年內地下水徑流高峰分別為4-7月(黃梅期)。7-10月(颱風期),深層地下水埋深一般在60米以下。
石浦鎮全年平均水溫為18.7度,冬季最低為6.4度,秋季最高為28度;海洋水鹽度為22.7~30.9度,石浦港屬半封閉式海港,潮汐屬非正規半日潮,潮差太大,平均潮差超過4米,是一個強潮差,港中大小潮流差異顯著,平均潮流流速在1米/秒左右,小潮流速約0.4米/秒,歷史實測最高潮位4.83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石浦鎮全鎮土地總面積12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58.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24%。園地面積988.0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12%,主要分布在金星、雞鳴,以種植柑桔為主;旱地233.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2%,以荒草地為主。
森林資源
石浦鎮森林覆蓋率為41.4%,鎮內林地面積591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8.64%,主要分布在番頭片及馬盤。林地主要是用材林,其次是防護林,分別占林地的54.39%~24.57%。
漁業資源
石浦港周邊為淺海、灘涂面積寬廣,分布集中連片,漁業資源豐富,幾乎集中了全縣的海洋捕撈業和大部分的養殖產量,經濟魚類有帶魚、墨魚、馬絞魚、鰳魚、鯧魚、大、小黃魚等124科,還有軟體動物106科,甲殼類82科。
島礁資源
石浦海島面積達19平方公里,主要有檀頭山島、東門島、對面山島、半招列島、漁山列島等眾多島嶼。其中檀頭山島、漁山列島都具有較好的旅遊資源。
人口
截至2012年5月,石浦鎮共有常住人口14.8萬人,其中漁業人口2.4萬人,輻射周邊5個鎮鄉的10多萬人口。
經濟
綜述
2011年,石浦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7.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1億元,農漁民人均收入14106元。截至2012年5月,共擁有工業企業9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2家,依託水產品園區、萬泰機電城、科技園區、門前塘園區和打鼓峙船舶基地“四園一基地”,形成了水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和船舶修造為主的三大工業體系;擁有各類鋼質漁輪1500餘艘,漁業固定資產超過20億元,水產品年均捕撈量30萬噸,漁業產值22億元,占寧波市的45%以上。
第一產業
2009年,石浦鎮農漁業總產值2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12.38%;農漁民人均收入9790元,比2008年增長8.2%。
石浦鎮漁業固定資產超過10億元,水產品年捕撈量一直保持在27萬噸左右,約占寧波市的40%。石浦鎮是華東地區的水產品交易中心,每至漁汛前來避風、錨泊、補給和處理漁貨的省內外漁船在2000艘以上,漁貨集散量達20萬噸以上“中國水產城”。
第二產業
2009年,石浦鎮工業總產值71.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0.18%。
第三產業
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一港三島、一帶四區”的旅遊格局基本形成,中國漁村和漁港古城已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2011年接待遊客275萬人次,旅遊綜合經濟收入達16億元,同時,投資50億、占地6平方公里的半邊山“紫象天堂”休閒度假區已開工建設。漁人碼頭旅遊休閒廣場、海峽廣場、台貿市場、海鮮街排檔等特色商貿場所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
2009年,石浦鎮第三產業總產值84.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7.44%;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比2008年增長11%;財政收入2.63億元,比2008年增長25%;;2009年石浦鎮共接待遊客21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8億元,社會零售總額26.65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2.2%。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石浦鎮為省級教育強鎮,截至2010年4月,石浦鎮共有公辦學校13所,其中省級重點中學1所——象山縣第二中學,職業技校1所,6星級中心幼稚園1所,個體幼稚園36所,共有教職工1000餘人,中小學生13400餘人,分別占全縣的20%、26%。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4月,石浦鎮共有縣級醫院和中心衛生院各1家,其中象山縣第二人民醫院是中國唯一的紅十字台胞醫院;共有醫生184人,衛生技術人員350人,病床數22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4所,社區醫生21人;鄉村醫療站28家,鄉村醫生28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0年4月,石浦鎮共有圖書館1家,藏書3萬餘冊;文化館1家,各類文體隊伍24支。
交通
公路
石浦鎮城區道路體系為南北交通依賴性較強,以漁港路為骨架貫穿延昌組團、老城組團和新城組團。
對外交通主幹線由沿海南線石浦段和沿海高速公路石浦連線線構成,其中沿海南線為穿越式交通,由北向西南在石浦城區沿山一側穿越,是石浦城區各組團對外交通主要通道。
對外交通次幹線為陸島交通東線,石浦港區域陸島交通的一部分,擔負著石浦港區域北部和島嶼的對外交通的職能。
城區交通主幹線為漁港路-興港路,貫穿石浦城區大部分組團交通併兼有疏港通道的職能。
城區交通次幹線為五新公路、大明河西路,輔助聯繫石浦城區大部分組團交通的職能。
區間交通主幹線為金山路、葛峙西路、望鶴路、漁港東路、皇城大道、漁村大道等,主要為組團區間交通聯繫。
航運
石浦港又名荔港,由於港台形曲折似吸酒器,又稱酒吸港,呈東北-西南走向,是天然避風良港,由東門、對面山、南田、高塘諸島圍列成天然屏障,形成四島屏羅、五門環列的“月牙”狀封閉型港灣,風平浪靜,可避10級以上大風,有銅瓦門、東門、下灣門、蜊門及三門等五個水道與外海相通,港區主幹中心線全長18公里,寬0.4至3公里,面積約27平方公里,水深4至33米,可行數千噸級海輪,可泊萬艘漁船。
石浦港據扼要津,與舟山群島一棹相通,海運北通遼津,西溯沙市,南達瓊粵,客輪通航上海、椒江、沈家門、三門等沿海諸港和具內各港,石浦港沿岸碼頭紛陣,設施齊全,大小泊位總計166個,年吞吐能力達200萬噸。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俞士吉 (1354~1430):象山人,歷經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先後任監察御使、湖廣巡按、侍郎右僉都御史等職,在石浦還保留著他的故居——“侍郎府”。
紀子庚 (1865~1933):石浦延昌人,早年營商,家道日裕。好施與,行善舉,屢捐資建燈塔、橋樑、碼頭、學校等,曾資助蔡元培及馬敘倫避難福州。民國總統黎元洪賜“孝義可風”匾,世人稱頌“樂善好施”,“急公好義”,被譽為慈善家。
任筱和 (1876~1944)、任筱孚(甫)(1879~1953):石浦東門島人。因家境貧寒,兄弟倆唯讀了兩年書後,奉其母黃氏之命開始從商。先後在石浦、沈家門等地開設寶泰行、大皆春國藥號、新協元運輸船等。慈母課子極嚴,兄弟事母至孝,鄉里有難,不吝接濟,數十年如一日,將辛勤積蓄付公益事業。先後募建燈塔於台州磨盤山、舟山菜花山、烈表嘴、象山雞娘山、銅瓦門、三門山等,又與紀子庚建仁義橋、五里橋、三灣路廊、築路造涼亭修碼頭。1927年1月,蔡元培、馬敘倫先生避難來象山,任氏兄弟與紀子庚先生一起,用燈塔船、綠眉毛大帆船送至福州。民國33年(1944)筱和病故,鄉里感其德,於東門天后宮前,塑立像紀念之。
柯受良 :石浦沙塘灣人,有“亞洲第一飛人”之稱,為紀念他,人們在老街專門建造了“亞洲第一飛人館”。
傳統文化
漁文化:石浦的漁港、漁區、漁村、漁民、漁宅、漁鹽、漁埠、漁汛、漁事、漁行、漁節、漁商、漁史、漁諺、漁俗、漁具、漁服、漁飾、漁船、漁風、漁食、漁市、漁歌、漁號(子)、漁謠等每個漁字都是一本書,都是一筆寶貴的遺產。石浦漁文化的富集性、典型性和歷史性,是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以石浦為代表展現漁文化的共有三項:石浦媽祖信仰及迎親習俗,象山漁民開洋、謝洋節,象山曬鹽技藝。
海鮮文化:石浦港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國家中心漁港,早在漢時就被人們認識利用。數以萬計的漁船裝卸漁貨,400多種魚類、100多種甲殼類、80多種貝類在這裡匯聚,色、香、味俱全的石浦海鮮美食,作為中國新八大系列之一的"甬菜"石浦海鮮是主要組成部分。
海商文化:歷史上明州(寧波)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歷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證實,吳越大量的絲織品和越瓷通過明州港走向世界,而這支龐大的船隊自唐朝以來即將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向東南亞、西亞和非洲。象山從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橋頭堡。
海防文化:元代起即稱石浦為“浙洋中路重鎮”,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處海防要衝,調昌國衛守御置前、後二千戶所,築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廣六尺,周六百有七丈。辟西、南、北三門。辟水門於(西)北、南二門之側。羅以月城,城上雉堞一千九百六十,警鋪二十九,敵台十三。”東南開“濠一百十丈。”下轄石浦巡檢司和大金山、後山、前山、下岙、松岙、土灣六烽堠。逢汛期,衛撥游哨兵船防守。清順治,改置石浦陸、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設官防守,重築所城。東、北面相接,長約700米。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稱。現仍存有金雞山炮台、二灣摩崖、古城牆、古城門、古炮台、摩崖石刻等海防遺蹟。
旅遊景區
•漁山列島
石浦漁山列島為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海洋公園,被譽為“亞洲第一釣場”,由大小54個島礁組成,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漁山列島分北漁山、南漁山、五虎礁三群島,海水透明度達10米以上。
•檀頭山島
檀頭山島西距石浦港8.5千米,處於大目洋和貓頭洋之間。檀頭山島特色景點均為火山凝灰岩構成,島中島岬海灣眾多,岸線曲折,天然的奇岩,洞穴,沙灘置於其間,被譽為“中國檀香山”。
•中國漁村
中國漁村位於象山石浦,一期工程稱為“陽光海岸景區”,是中國東海岸最大的原生態海濱休閒旅遊度假區,是一個以“漁文化民俗游”及“海濱海洋休閒度假”為主題的大型休閒濱海旅遊勝地,是一個集旅遊、休閒、度假、人居為一體的海上新天地,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浙江省十大避暑休閒勝地”、“寧波市十大魅力景區”、“浙江省五十大優秀景區”、“寧波市十佳誠信旅遊景區”。
•漁港古城
石浦漁港古城的主街,空間封閉連續,台階高低曲折,封火牆沿巷跨街,層層遞進,集江南古鎮的古樸靈秀和山城漁港的蜿蜒多變於一體;中街是一條保留最為完整、古老、奇特、繁華的商貿街,漁商氣息濃厚,中街建於明洪武年間,仍保留著原有風貌,中街用石板、石台階鋪設,依勢鑲嵌在山坡上,拾級而上,蜿蜒曲折,五道月洞門式封火牆有序地分隔,中街長不足250米的街道,布列著100餘號的大小店鋪,錢莊當鋪、南北奇貨、中藥西藥等。
•城隍廟
石浦城隍廟,布局完整,地方風格明顯,保存完好,是浙江省一處重要的清代廟宇建築。
一進後檐與兩廂房均為二層單檐,前檐明次間為重檐,進深五檁,明間為四架梁前單步,明、次間金柱間均設大門,後檐明間設戲台。戲台設斗栱疊澀式內收藻井,歇山頂。
二進大殿,進深九檁,五架梁前後雙步,後檐築牆與三進隔開,兩辟門通三進。
三進,後殿前設一坐南朝北戲台,四柱為鑄鐵制,設旋轉式內收藻井,歇山頂。天井兩側為二層廂房。後殿為新建仿古建築。
•陽明山莊
陽明山莊位於漁港邊延昌後崗山,有主建築是戚繼光紀念堂,還有含放院、曉雲樓、群力坊、敬音亭、觀音閣等,占地25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50平方米。
城鎮榮譽
截至2012年5月,石浦鎮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改革開放最受關注鄉鎮、省市首批中心鎮、省級文明鎮、省級旅遊強鎮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