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浦的元宵節不過“十五”過“十四”,不吃湯圓吃糊粒。石浦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必吃象徵勝利、歡慶的“糊粒”羹。“十四夜”吃糊粒習俗源於明代,興於清代,一直流傳至今。石浦“十四夜”鬧元宵活動由當地民眾的魚燈隊、馬燈隊、龍隊進行踩街、巡遊的表演形式組成。
歷史淵源
據傳,“十四夜”吃糊粒習俗源於明代,興於清代,一直流傳至今。據傳明嘉靖年間一元宵節的前一天,倭寇突然進犯石浦,駐石戚家軍以最快速度將備節的食材切成粒狀,再用澱粉拌和成糊,吃完“糊粒”後上陣殺敵,終獲大勝。此後,石浦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必吃象徵勝利、歡慶的“糊粒”羹。
基本內容
農曆正月十四日的晚餐,石浦古城每家每戶都會做糊粒、吃糊粒,吃了十四夜糊粒,寓意新的一年會聰明、做官、發財。由此古城的小孩子們會自帶碗筷,在十四夜走上七戶人家要“糊粒”,主人笑臉相迎每人一瓢,串門越多越聰明,討糊粒的人越多,主人家越會發財。石浦“十四夜”鬧元宵活動由當地民眾的魚燈隊、馬燈隊、龍隊進行踩街、巡遊的表演形式組成。十四夜的石浦街頭,人山人海,前方帶頭的是滾龍燈隊,不少人爭著觸摸龍頭、龍身、龍尾,有些年長的漁民紛紛抱著孫輩在龍身下穿行,寓意著一年沒病痛。由鰲魚燈、黃魚燈、蝦燈和烏賊燈等組成的魚燈隊,緊跟著滾龍隊的步伐,穿梭在人潮湧動的街頭。魚燈的起伏、跳躍、翻滾,進進退退,几上幾落,最後躍出海面,把群魚燈舞推向了高潮。對漁民來說,風調雨順、魚蟹滿艙是他們的最大追求,而魚又與“年年有餘”、“富足有餘”諧音,由此魚便變成了漁民心中吉祥、幸滿、美滿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