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浜山

人峰塔

過去沒有造人峰塔,大多數人只爬上海拔50米高的石棋盤轉一轉就回家了。2002年路橋街道投資近1000萬元,建成了人峰塔建築群和四通八達的上山通道。這是浙東南地區規模最大、設計最美的山頂仿古建築群。政府還投資80多萬元,購置了各色彩燈裝飾石塔,成為台州市的一道亮麗景觀和標誌性建築。自從造了人峰塔,大家自發調整登山高度,每天爬上海拔220米的主峰。
每到天氣寒冷,石浜山頂上登山者雲集。在人峰塔及四周觀景台、爬山廊、暢軒和石坊上打拳、擱腳、跳繩、做體操或小跑,人們悠閒自得,各取所樂。
登山已成為路橋居民最普及的一項民眾體育運動,許多人回憶自己為什麼熱愛登山運動時都說:“山頂上人峰塔,吸引了我們。”人峰塔2004年春節開放,這一年時間裡,城區20多萬本地居民和外來民工中,有10多萬人成了石浜山頂常客。每天凌晨,有2000多人參加登山運動,節假日最多達2萬多人次,直通山頂的大道人流如結。

石浜四景

人尖曉日

由石浜山上去三分之二高度,有一崗,就是小人尖所在。過去有亭,叫“觀景亭”,在此可以觀看到路橋的城貌及四周的景致。現已改建,名為“健身亭”。從山腳上來,兩旁樹木茂盛,竹林清致,幽雅宜人,空氣新鮮。若在夏秋,知了在樹上叫,蟋蟀在地下鳴,大自然夾道歡迎,令人閱目爽心。故來爬山鍛鍊的人絡繹不斷。長夏炎炎,趕早趁涼,凌晨4點不到,即有人開始登山健身。 小人尖再上去,是大人尖,是路橋城區的最高峰。從這裡俯視整個路橋城,房屋、道路、河流皆歷歷在目。當東方紅了一角時,無論大、小人尖,都能遙望一輪紅日從東海升起,光芒四射。清代石曲人蔡國棠有《人尖曉日》詩:“群
石浜一景
動猶夢夢,人尖已獨醒。 林吞孤月白,露洗半山青;野鶴巢先曙,天雞唱可聽。亭亭真玉立,品物遞流形。”

普澤清泉

小人尖東下,福泉出焉。泉有兩眼,一南一北,相距一米。南邊泉水,味道甘美,故一些路橋人乘早鍛鍊之際在此排隊積水。泉下有池,福泉亭在其旁,亭內設有石桌石鼓,供遊人休憩,觀景賞心。 福泉亭旁邊是建於隋朝開皇年間的古剎普澤寺,也是路橋區內最古老的寺院。

華嶼聽松

相傳華(東)嶼不可伐木,伐則里人有火災,里人捐錢購之,種松甚密,一陣風過,松濤之聲澎湃,有如千軍萬馬奔騰而過,故稱“華嶼聽松”。西石壁有個美麗的神話,這石不可推,推則把人吞進去,走不出來,內有仙女要和你成親。
民國路橋人徐兆章有《華嶼聽松》詩:
萬松挺立蔽雲天,夏日清涼境似仙。
風指松濤澎湃響,千軍萬馬過身邊。
石浜一景

仙人棋盤

又叫石棋盤。相傳過去有一當地村民上山砍柴,見兩位白髮童顏的老者在下棋,他便站在邊上觀看,一會兒棋下完了,兩位老者也起身離去。這時,他已找不到回家的路:身邊的小樹早已參天,道路全被青草埋沒,而他所帶的柴斧柄已經霉爛,斧頭變成銹鐵一攤。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回到村子,而找不到家和親人,他一說起自己是某某人之後,全村都認為遇到了鬼,避之不及。打柴人毫無辦法,只好重新上山,去找那二位老者要求幫忙解決。民國路橋人應祖耀有《仙人棋盤》詩:
仙人弈後何方去?留得棋盤神話長。
當日觀棋似王質,那知世上幾滄桑!

小人尖遺址

健身亭前原立有一座三角碑柱(於2006年8月31日被雷電擊中損壞),記載著1990年5月,在小人尖的重大考古發現。原來建亭取土時,發現地下有古代文物,由於舉報及時,78件文物無一流失。經專家鑑定,在離地表1.3米以上,屬東周時期的文物,離地表1.3米以下,純粹是西周時代的文物。這些文物中,青銅器有戈、矛、鉞、斧、鏃、劍、針、錐、錛、桷、尊、勺等22件,青瓷器有豆、罐、簋等49件,另有玉環等5件、羊角把陶鼎和石鏃等。高23.8厘米的青銅尊,
修復後的遺存--三足鼎
腹部為雲雷紋地飾獸面紋與鳥紋,其形制並見於長安灃西西周墓和安徽屯溪出土的青銅尊。短劍長24厘米,劍脊飾勾連雲紋,與屯溪西周墓、長興雉城出土的劍相似。桷是西周舀酒之器,與長安普渡村西周墓出土的形制與紋飾相似。戈的兩側鑲嵌橢圓形綠松石片,目前發現還較罕見。此外,這些銅器中尚有一件“yue形器”和一件木柄手榴彈的器物,形狀特殊,其用途如何還須待有新的發現。可見這些器物具有中原和吳越文化風格,至於堅硬光潔的釧形而內有凸棱的玉器更非本地產物。
在浙江東南沿海,特別是台、溫兩地,西周時期青銅器與瓷器、玉器同時出土,還是首次。台、溫兩地古為甌地,西漢時稱東甌,《史記·東越列傳》稱東甌“自秦時棄勿屬”,志書也稱“漢代為荒服之地”。這一發現,把路橋及周邊地區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歷史的傳說也給路橋蒙上遙遠的一幕。宋《嘉定赤城志》載:“徐偃王墓在縣(黃巖縣)東南十五里勝果院後山,有土磚、台址及石筍尚存”。此山在人尖山的對面,相距兩三公里。唐代就有人認為徐偃王是逃到浙江的。印證這些傳說,亦可以認為,小人尖的出土文物是與西周時代徐偃王及其子孫相關的。
小人尖文物遺址,一說是土墩墓,一說是祭壇(陳順利說)。早在楊晨《路橋志略》中,就稱此處為三拜壇。《周禮》載:“凡諸侯之禮,上公豆四十,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小人尖出土的豆有45件,這些粗肥豆,有S形泥貼,是典型的西周物,而且有擺成梅花形與∴形的,也有十顆一迭,三迭側置的。徐偃王是徐國君主,只有他才有這么多豆設祭的排場。
那次考古發掘中,在封土的外圍發現有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的殘片,以後在小人尖山側開山築路時,也出土多口具有戰國時代特點的原始青瓷碗、罐等。(根據《路橋志略》及陳順利、阮孔棠等人資料,阿土編寫)
遭雷擊後的小人尖石碑
說明:原文物保護點小人尖西周文化遺存因建在山脊曾幾度遭雷擊。2006年8月31日下午5時許,路橋人尖風景區的石浜山上,小人尖三角碑被雷電擊中,石雕小人像被擊碎,三角碑柱北側大理石碑板也被擊倒粉碎。

其他歷史古蹟

方國珍舊居及祖墳

在路南方家,原有元末第一支起義軍領袖方國珍舊居院落,後來因造路需要拆除。國珍的父親伯奇是佃農,種著陳家的田,伯奇對田主十分恭順,國珍對父親說:“田主也是人,何必如此恭敬?”父親說:“我養你們靠著田主的田,怎么好不恭敬?”
方家坫還保留有方國珍的祖墳。國珍的祖父叫方宙,死時因家窮,無力購買山地,就埋葬在住家附近。

逍岙縣主墳

陶宗儀的母親趙德貞在至正六年(1346)年去世,葬於靈山鄉逍岙之原,即今路南街道逍岙山上。因趙德貞的父親趙孟本是趙匡胤兒子德昭的十世孫,因此稱為趙德貞墳為縣主墳。
現今在逍岙山上建有紀念陶宗儀的南村齋紀念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