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 33.33 %;畜牧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 66.67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1頭,肉牛5頭,肉羊53頭);漁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林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 %;第二、三產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 11.11%。農民人均純收入145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人(占勞動力的 2.27%),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1人。
膩腳彝族鄉位於縣境西南部,東連八道哨鄉大布紅、黎家莊兩個行政村,西南與硯山縣平遠街鎮相連,東南與樹皮鄉白色姑、則則租兩個行政村交界,西靠沖頭鄉新店、大路邊兩個行政村,北接曰者鄉紅花山行政村。全鄉國土總面積414.11平方公里,轄膩腳、阿落白、魯底大鐵、膩革龍、地白、架木革7個行政村,83個自然村。境內多屬岩溶地帶,亂石裸露,溶洞特多,積水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年進行堵壩修塘,終因地表水滲漏嚴重,效果不大。現今尚有部分村寨在春夏之交,人畜飲水困難。
“膩腳”系彝語,膩:紅;腳:沖,意為紅土沖。居住著漢、彝、苗、壯四種民族,其中:彝族是主體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9%。鄉政府駐地膩腳,坐落於“膩平”公路與“七江”公路交接觸,距縣城44公里,距省城240公里,距普者黑國家級旅遊風景區35公里。隨著全鄉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各級黨委政府加快對膩腳小集鎮的投資,膩腳已成為普者黑旅遊線路上的一個新興開發城鎮,成為丘北縣加強擴大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視窗,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資源
境內有“七江”、“膩平”兩條交通主幹道穿境而過,有鄉村公路3條55公里連線所轄各村民委,有簡易公路186公里貫穿各自然村。“七江”公路從境內向西延伸“昆河”公路直達省城昆明,“膩平”公路全長41公里,直達硯山縣平遠鎮,連線“平文”公路,形成了連線兩州四縣便捷發達的交通網路。
全鄉99%以上耕地屬於旱地。境內主要種植的糧經作物有玉米、粉紅腰豆、白瓜子、烤菸、辣椒、馬鈴薯、蕎、豌豆、花生、蘿蔔、大白菜等。名貴藥材有三七、草烏等。礦產有煤、錳、鐵、鋁土、汞、金等,其中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儲量達270萬噸以上,屬於無煙煤炭類。森林以雲南松、華山松為主,有部分直桿桉、杉樹及灌木林,經濟林有桃子、李子、花紅、梨、蘋果、核桃、花椒等。畜牧業以黑山羊、黃牛等為主,豬、雞、鴨、鵝等家畜占少部分。
特色產業有三七、膩腳酒、辣椒、烤菸、各類蔬菜、黑山羊、粉紅腰豆等。膩腳鄉三七種植最高峰為2005年,種植面積為8934.2畝。2010年全鄉三七種植面積為2904畝,分布在全鄉5個村民委20個自然村211戶七農。其中一年七21畝,二年七1149.5畝,三年七1733.5畝。當年開挖2883畝,按平均畝產量750公斤計算,實現農民直接經濟收入1.7298億,直接帶動農民出租土地、務工收入達100餘萬元;蔬菜種植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膩腳、阿落白、大鐵等村民委,分為夏、秋兩季,年種植面積約20065畝,產量38000噸,實現農民直接經濟收入1900萬餘元。產品以“口感好、色澤鮮、品質優、產量大、銷售廣”的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暢銷於兩廣、平遠、文山等,更有部分優質蔬菜出口至越南;“膩腳酒”久負盛名,淵源日久,以當地優質玉米及塘蓄水為原料,採用獨特的民族傳統工藝精釀而成,具有色澤清亮、味道香醇的特點,有“文山小茅台”的美譽。膩腳鄉共有烤酒戶55戶,年產量48萬公斤,產值112萬元;烤菸的種植主要分部在膩腳、大鐵、架木革、地白、膩革龍5個村民委,2009年種植面積5543畝,預計中上等菸葉產量1700擔;黑山羊2009年存欄38943隻,出欄25097隻,銷售收入達570萬餘元;粉紅腰豆,年種植面積約3500畝,產量150噸,按每公斤4元計算,實現農民直接經濟收入60萬餘元。
教育
膩腳鄉初級中學1所,學校占地面積24.6畝,校舍占地面積4968平方米,有在校學生2403人,入學率96.8%,專任教師70人。鄉中心國小1所,村級完全國小11所,村小校點0個,公辦幼稚園1所。國小在校學生4643人,專任教師2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國小年鞏固率99.5%,六年級完學率100%。多年來,鄉人民政府及上級人民政府多方籌措資金,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到2009年,全鎮國小校舍面積15141平方米。全鄉國小配計算機150台。現今全鄉中、國小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升教師素質,提高課堂效率,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形成自主管理,讓學生的得到主動、充分、全面的發展。
2009年是膩腳鄉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起步年,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加大宣傳力度,加強領導,認真組織,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省、州、縣扶持村的建設經驗推進全鄉新農村建設工作,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住房新型化、社會和諧化,激發民眾建設熱情,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帶動全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鄉幹部民眾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