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寺[甘肅皋蘭縣石洞鄉寺廟]

石洞寺[甘肅皋蘭縣石洞鄉寺廟]
石洞寺[甘肅皋蘭縣石洞鄉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洞寺,因依山腰間一天然石洞建寺而於世聞名,故稱之為石洞寺。1988年9月,釋照智應釋照慧邀請前來石洞寺協助其從事佛教活動。

基本介紹

皋蘭縣石洞鄉魏家莊村陽坡社,距縣城約2公里的東山之麓,有一佛教寺廟,因依山腰間一天然石洞建寺而於世聞名,故稱之為石洞寺。古往今來,凡親臨石洞寺的遊人及慕名前來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無不為這洞中的佛教奇觀嘆為觀止。

據金城楊氏家譜載,石洞寺始建於元代,時稱石空唬喇(蒙語,意為山中之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石空古地失守前,為金城楊氏家祠,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閏八月所立《金城楊氏先塋記》墓碑至今尚存。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拓為佛廟寺觀,稱石空寺,亦稱石拱寺。是年,依東山腰間一天然石洞建寺兩座,分為上寺、下寺,兩寺相距約500米,遙相呼應,甚是壯觀。上寺居北,依綿延山脈而立,寺院正中建有大殿,殿內塑有釋迦牟尼佛像;南北廂房對應座陪,呈寺院特有景觀。下寺居南,建於東山腰間一天然岩洞石龕前,寺前山腳下立有磚木結構牌坊,進牌坊登80餘級石階至寺,可見山門正面檐前懸掛“石空寺”三字醒目匾額。整體寺院座東向西,分殿、廂、客、門,呈四合院。東設巍峨正殿,磚木結構,雙層樓閣。下樓寬約15米,進深6米,明柱飛檐,檐深3米,內置百子宮塑像,壁塑歷史神話人物像近百尊,牆面兩側壁畫綴合,渾然一體。順百子宮兩側登梯而至上樓,輒見一天然石洞,依洞建有懸閣木樓3間,中間樓閣緊連石佛龕,龕深3.2米,內塑觀音菩薩像。南北兩廂對應,廂寬均為12米,進深4米。南廂內塑有九天聖母及諸菩薩像,北廂仍為楊氏家祠,供其列祖列宗牌位。兩邊山門寬3米,高4米,門樓為雙步梁結構,兩側建有對稱客房。整體建築雕樑畫棟,緋檐彩壁,精巧奪妙,蔚為壯觀。

寺之麓下,河灘形圓,泉頭河(亦稱蔡家河)由北向南呈S形繞過,流水潺潺,宛若青龍繪就太極。寺之背靠紅砂岩山體,故稱:“背靠赤壁,懷抱太極”。又因寺依綿延東山而建,三面村落煙樹簇擁,田園毗連,麥綠菜翠,瓜果瓢香,生機昂然。清邑人佚名詩讚:“石空古寺建崖畔,中有佛洞乃天然。前列太極圖一面,旁開陰陽泉兩邊。文峰遠眺南郊外,綠水發源北山巔。數百農舍對河岸,一叢碧樹鎖青煙。”

另據考證,石空寺於清同治年間(1862年一1874年)毀於兵燹,又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重建後的石空寺更合佛教勝地建築之規範,其主建築物有山門、千手佛殿、地藏殿、文昌宮等,均有其聯為證。石空寺門聯為:“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千手佛殿聯為:“不捨洪慈遍塵剎而尋聲救苦;常游苦海度群迷而赴感應機”。地藏殿楹聯為:“地獄不空,大聖之心豈倦;眾生未盡,慈尊之量常如。”文昌宮楹聯仍為清邑人佚名所作:“文風一境,聳起來此閣,真然天造就;筆氣兩端,呈顯出遠峰,本是地生成”。此聯妙筆生花,寫盡石空古寺天造地合之勝景。民國時期,石空寺佛教興盛,正信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始覺貴寺稱石空寺有些不妥,有遁入空門之嫌,不合佛教積極進取的教義,故於民國27年(1938年)將石空寺更名為石洞寺,以彰顯在天然石洞上建寺的獨特佛教奇觀。

可惜的是,1970年,在修建西岔電力提灌工程時,將石洞寺原有寺廟拆毀殆盡。

1982年,對佛教發起正信的皋蘭縣石洞鄉澗溝村人魏賢霖、景泰縣中泉鄉紅峴台村人魏君邦,為慧覺佛法,自赴安徽省九華山祈園寺學法,受戒於該寺明進法師門下,賜魏賢霖法號為砂門釋照慧,魏君邦法號為砂門釋照智。1987年3月,釋照慧學法歸來,在石洞寺致力於佛教活動。1988年9月,釋照智應釋照慧邀請前來石洞寺協助其從事佛教活動。

1989年,隨著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石洞寺佛教活動恢復。釋照慧主持申請在陽坡原上寺舊址修建佛教寺院。石洞鄉人民政府下文批覆同意重建石洞寺。是年,先在寺北以南北向建成僧人寢舍6間。4月,釋照慧、釋照智開始率其子及信徒在原上寺東山石壁上鑿岩打洞,並自籌資金3萬餘元,投入石洞寺重建,先後用兩年時間建成寺院房舍9間。1994年農曆三月初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甘肅省佛教協會會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大師,在蘭州五泉山浚源寺主持融開法師等陪同下,來到皋蘭進行佛事活動,石洞寺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大師向釋迦牟尼佛及陪侍佛像諸一敬獻哈達,高度評價了石洞寺的歷史文化和佛學價值,稱讚石洞寺在石洞中建寺的佛寺奇觀,並與縣委、縣政府領導一起座談用齋,對石洞寺的恢復重建寄予厚望和支持,囑咐一定要把石洞寺建設好,給世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石洞寺新貌

石洞寺新建工程歷時五年,於1995年底基本竣工。在釋照慧主持的精心策劃下,信徒們付出了艱辛勞動的同時,在紅砂岩壁上打開了一個三位一體的石洞。主洞由山崖石壁人口,依山體由西向東鑿進,洞深30米,寬8米,高6.5米;接主洞底兩側分別按南、北向鑿開陪洞兩個,北洞深24米,寬6米,高6.5米;南洞深25米,寬7米,高6.5米。依次形成洞穴式殿寺,分別命名為正殿、北殿、南殿。1995年蘭州五泉山浚源寺主持融開法師布施資金6000元,從緬甸運來玉石佛1尊,佛像高1.9米,捐贈給石洞寺,石洞寺舉行了隆重的接佛開光儀式,將玉石佛像敬奉在新開的石洞寺正殿內。同年,融開法師又布施人民幣4萬元,支持和幫助石洞寺平地工,塑佛像,先後在正殿、北殿、南殿分別塑造佛像14尊。其中正殿塑佛像8尊,即釋迦牟尼佛1尊,消災延壽尊世佛1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1尊,陪同菩薩2尊,緬甸玉石佛1尊,陪同菩薩2尊。北殿塑佛像3尊,即地藏王菩薩1尊,陪同菩薩2尊。南殿塑佛像3尊,即二十四輩觀音菩薩1尊,大皈天菩薩1尊,地世天菩薩1尊。14尊佛像全部進行了貼金裝飾並開光。1996年,又新建寺舍6間,寺內面貌煥然一新。

1997年,在甘肅省、蘭州市佛教界知名人士的幫助下,縣宗教局對石洞寺的恢復與建設作出了具體規劃,並積極爭取社會各界人士的資助和支持。1998年,按規劃設計的石洞寺大殿主體工程開工修建,融開法師布施5萬元,釋照慧主持自籌資金4.7萬元,皈依弟子供養1.5萬元,加上本寺供養資金5.6萬元,共籌資18.3萬元投入大殿建設。雇用能工巧匠15人,歷時9個月,耗資18.6萬元,於是年底建成了大殿主體工程。翌年大殿開始油畫裝修。不幸的是釋照智於1998年農曆六月初五信願往生。釋照慧主持不顧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毅然堅持大殿修容工作,於1999年底完成了大殿修建工程,並在大殿內塑造了十八羅漢像。新建的石洞寺大殿累計耗資達30多萬元。大殿緊貼主洞,倚山而立,氣勢巍峨,紅柱飛檐,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其建築風格與繪畫雕刻藝術都勝過舊寺風貌。

2002年農曆十月初一,石洞寺主持砂門釋照慧信願往生,蘭州市佛教協會選派五泉山浚源寺正僧理嚴(法號,俗名張國祥,皋蘭縣西岔鎮陽窯村人)接替石洞寺主持工作。

石洞寺佛教活動自1989年恢復以來,每逢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都有皈依佛門的弟子前來上供奉香,跪拜誦經,另逢佛菩生誕日、出道日、成道日都要開經誦拜。上供誦經的弟子多則數千人,少則數百人。至2000年底,共有皈依弟子2800餘人,其中多為在家奉香誦拜弟子。(安方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