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根[中藥]

石楠根[中藥]
石楠根[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楠根,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的根或根皮。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解毒之功效。用於風痹,歷節痛風,外感咳嗽,瘡癰腫痛,跌打損傷。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解毒。

主治

用於風痹,歷節痛風,外感咳嗽,瘡癰腫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跌打損傷,:鮮石楠根皮、鮮苧麻根各等分,加甜酒適量。同搗爛外敷,乾則更換。(《安徽中草藥》)

2、治傷風咳嗽,發熱:石楠鮮根30-45g,綿毛旋覆花根30-60g。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碎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性

石楠又名:鑿木,千年紅,扇骨木,將軍梨,石楠柴,石綱,鑿角,山官木。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6米,有時可達12米;枝褐灰色,無毛;冬芽卵形,鱗片褐色,無毛。葉片革質,長橢圓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22厘米,寬3-6.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疏生具腺細鋸齒,近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幼時中脈有絨毛,成熟後兩面皆無毛,中脈顯著,側脈25-30對;葉柄粗壯,長2-4厘米,幼時有絨毛,以後無毛。復傘房花序頂生,直徑10-16厘米;總花梗和花梗無毛,花梗長3-5毫米;花密生,直徑6-8毫米;萼筒杯狀,長約1毫米,無毛;萼片闊三角形,長約1毫米,先端急尖,無毛;花瓣白色,近圓形,直徑3-4毫米,內外兩面皆無毛;雄蕊20,外輪較花瓣長,內輪較花瓣短,花葯帶紫色;花柱2,有時為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子房頂端有柔毛。果實球形,直徑5-6毫米,紅色,後成褐紫色,有1粒種子;種子卵形,長2毫米,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2500m的雜木林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痛,乳腺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