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店鎮國小

1、學校發展靠教師,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人翁,是學校教育的主力軍,學校堅持把教師的培養和發展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4、爭創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做到學校辦有特色,教師教有特點,學生學有特長,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家長滿意的優質學校。 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石店鎮國小有著光榮的過去,創辦初期,在王秀江校長等領導下,艱苦創業,迎難而上,一舉解決了霍邱縣中西部地區貧窮落後的農村子女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無學校可上的困難,學校認真貫徹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針,培養出王根、陳富友、豆德河等一批優秀青年,他們在以後的領導崗位上顯示出了優秀的才幹。七十年代,在劉鴻群校長的帶領下,學校衝破了極左思想的束縛,率先恢復了高中招生,批判和抵制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潮,自編教材,堅持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培養了象臧世凱、趙光靈、馬勇、熊仿捷、楊家芹等一批優秀學子,為他們成為領導中堅、科技精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校成為六安地區教育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在省內外也小有名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在恢復高考以後的八十年代期間,在以王順生為代表的學校領導的精心管理下,石店中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由於辦學質量高,吸引了城鄉各地青年學生到校求學,一批批優秀學生被輸送到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湧現出像戚正紅、李元林等一批優秀人才,他們現在在各條戰線上成長為骨於、中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辦學特色

學校緊跟時代步伐,以全新的思維,打造全新的理念,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向管理要效益的辦學宗旨,確立了“為每個學生奠定幸福的人生起點,讓每位教師擁有成功的發展平台,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的辦學理念,秉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學生明白做人處事道理”的明德精神,提出了“ 師德高尚、師風優良、師能精湛”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和“明事理、學做人,勤學習、善思考,會鍛鍊、強體魄,多實踐、能創造”的學生培養目標,大力開展教育創新工作,全方位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誦讀經典詩文,促進學生成長”的辦學特色。
一、確立辦學理念,培育“三大特色”
1、堅持辦學理念,打造德育特色
2、實行“三分”模式,構建教學特色
3、 以校為本,構建校本課程特色
二、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1、抓好每周的集體備課、研修課、隨堂聽課等形式的教研活動。
2、堅持抓好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3、堅持不懈地組織教師廣泛開展教育科研.
4、切實抓好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學習培訓。
5、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專著,
6、組織教師到兄弟學校考察學習,如每學期安排青年教師到安慶石化一國小習。
7、鼓勵教師撰寫科研論文,總結科研成果。
三、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學校品牌。
傳統積澱,文化氛圍,辦學理念,學風、教風等要素構建起了學校品牌的根基。要打造學校品牌,就是要以人為本,樹立品牌意識,定準學校位置,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貫徹和落實學校各項管理制度,狠抓教育教學質量,以質量創特色,以特色求強勢、以強勢創品牌、以品牌促發展。“以人為本”體現在學校教育中,就是“以師為貴,以生為本”。
1、學校發展靠教師,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人翁,是學校教育的主力軍,學校堅持把教師的培養和發展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2、學校以平等、寬容、友善、博愛和引導的心態來對待每個學生,尊重他們,服務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3、學校通過文化引領、制度約束、人文關懷,促進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和諧發展。學校四、以活動促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

辦學目標

學校始終秉承“全面發展,協調發展,持續發展”的辦學目標,“讓校園充滿書香,讓生命浸潤詩意”的辦學理念,大力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以中華文化的博大來,薰陶和感染師生。為提高環境的以“雅”育“雅”功效,凸顯校園景觀課程化的理念,學校在校園內因地制宜建成了具有特色的靜雅文化區、童雅長廊、雅行景牆、博雅廣場等景觀,將國學、蒙學、國粹等內容圖文並茂地陳列其中。使師生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地傳承民族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
1、造就一支講奉獻、講團結、理念先進、業務熟練、責任心強、表率作用好、協作意識強的幹部隊伍
2、建立一支有崇高職業理想、良好的職業習慣,師德高尚、業務精良、觀念先進、結構最佳化的師資隊伍。
3、形成全員參與,全員德育氛圍,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網路,形成學校德育工作特色。
4、爭創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做到學校辦有特色,教師教有特點,學生學有特長,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家長滿意的優質學校。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國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國小教育開始,國小教育的基礎地位表現如下:一是國小教育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基礎地位;二是國小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國小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近年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近年來,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現在深圳市國小及國中已經不再收取本地戶籍學生的學費,只收取6元體檢費。

教學思路

學校立足“生本教育”,秉承“以人為本,以愛為源,為學生成長奠基,為教師發展鋪路,為學校發展改革”的辦學理念,圍繞“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條主線,用先進的文化激勵人、塑造人、感染人,用科學的理念引導人、啟發人、陶冶人。全面推進課程體系最佳化、師生髮展評價、德育領域拓寬、“全效課堂”打造、校本教研提升五大工程,努力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學生揚起生命風帆的港灣,成為學生溫暖快樂的港灣,成為學生多彩激情的港灣,讓所有的孩子發揮他們的所有潛能並能變成一個會學習的人。目前,學校正沿著“生本教育”理論的指引,行走在尋“未來教育”之根的道路上。著力營造一個飄逸著濃郁書香的校園,充滿詩意的精神家園,自由、和諧、情智共生的希望之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