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介紹
廈門石峰岩寺在海滄區鐘山山阿。始創於明末,德士無餘、遠泉肇建。其地層巒疊璋,奇峰磷峋,林木蓊鬱,鳴泉清瀠,又有青嶂大“佛”、龍潭荷香、沁水亭、映水洞、隱聖、月岫、心石諸勝,尤以“隱聖”為最。“隱聖”巨石嵌空,自成天然岩洞,岩際平直,上鐫“隱聖”二個大字,兩旁題刻冠頭聯語“隱妙慧光照法界,聖英教化度眾生”,岩壁又有清人雪齋蔡鍾“四壁懸崖處,無從動斧斤;天然古洞裡,棲月與棲雲。”詩刻。洞口寬敞,後人築垣障蔽,開門留窗,象形日月,遂成造型奇特石頭小屋。岩寺建於高台之上,築欄圍護,山門大開,台基下復一台地,兩側構建寮房僧舍,高低錯落,別成景致。因年久失修,蕭寺凋零,屋宇危傾,亟待興復。
佛殿里畫梁雕柱。殿上供著三世佛。中間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東側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西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尊木雕的高大的鍍金佛像,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佛殿兩側,供著十八羅漢。這裡香火鼎盛,信徒眾多。海外僧人還經常出資興修寺院,又在山腰修造一座靜修院,供中外高僧雲遊靜修。
沁心亭:
石峰岩寺右側,有一沁心亭,臨澗建於石崖之上。相傳當年鄭成功為清兵所困,心中悶悶不樂。登鐘山於此處歇腳,望周圍諸峰,蓊鬱蒼翠的林木之上,石岩巍巍,風雨不移,頓悟石堅而存之理,不禁為之一振。終於在東孚洪塘村擊敗清將陳錦,粉碎清兵圍剿。後人便在此處建一小亭,命名為“沁心亭”。
映水洞天:
隱聖洞近處還有一個暗洞,名為“映水洞”。洞口很小,且大部分沒在水裡。據說月光朗照夜晚,洞裡蛙聲如潮,陣陣傳出洞外,聽聲不見蛙,不禁令人詫異。有好奇者白天潛水入洞,發現洞裡別有一番奇趣。石洞四壁十色水光惚動,洞裡異常明亮。原來為洞外水光蹊蹺地映照入洞中所形成。
古洞隱聖:
沁心亭後,有一巨石斜枕於另一巨石之上,下面便形成一個天然的洞穴,裡面寬五六平方米。傳說很久以前,觀音菩薩化身為一老者,與山神會奕洞中。山下有一窮書生進山砍柴,正好遇見洞中二老聚神對奕。便把扁擔插在洞外石縫裡,然後默默在旁觀奕。不覺天色已晚,書生出洞取扁擔,扁擔早已朽腐。書生詫異之餘只好草草拾些柴火回家。不料,到了村里找不到家。一問方知父兄姐妹早已過世。原來仙界一日,人間已過百年。書生只好回頭找洞裡神仙。然而,仙人早已離去,只在洞裡一石縫處留下一把米。書生煮它吃了,下頓石縫裡還漏出一把米。書生靠著這把米在洞裡苦等神仙,等到頭髮鬍子都白了,還是未果。臨死前,他最後傷感地流下最後一滴淚水,終於成了神仙,乘風離去。而那滴淚水剛好滴在一隻臥地吃草的老牛背上,老牛長叫一聲就變成了一塊大石頭。這快石頭至今還臥在石峰岩寺下的那條山路旁。
據說書生成仙后,那洞裡依然還漏出米來,讓寺里的和尚享用。寺里有多少和尚就漏出多少米來。後來有個貪心的和尚,想讓米多漏些,就把漏米的石縫鑿大了些。但這一挖,石洞就再也不出米來了。後來,人們就把這個石洞稱為“隱聖”洞,又在洞的上方石頭上刻下“隱聖”二字。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留在洞口石壁上古人的一壁禮讚:“四壁懸崖處,無從動斧斤,天然古洞裡,淒月共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