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岩寺

白人岩位於山西代縣,白人岩寺歷經滄桑,如今由慧遠大師故鄉人發心重建,恢復寺院莊嚴,四方民眾常往敬拜。

白仁岩

白仁岩位於古雁門關西面,今山西代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境內著名的佛教文化旅遊勝地。

白仁岩又稱白人岩,相傳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

白仁岩寺

乾隆《代州志》記載,“白仁岩,晉釋慧遠於此建寺”。因之,又稱白仁岩禪寺。白仁岩禪寺始建於東晉,宋、元、明、清均有修繕,為古雁門八景之一。

說法台

位於白仁岩禪寺南端,台石平整肅然,相傳是慧遠對眾僧講經說法處。據說,慧遠當年說法時,面西而坐,在琴瑟之中弘傳佛法。佛音裊裊,如清泉澤地。禪意入耳,似大旱甘霖。於是山巒靜穆而立,松濤默啞無聲,百鳥駐聽,萬獸禮佛,四方人眾莫不來拜。

修真洞

位於白仁岩禪寺東面,是慧遠修身悟真之處。面壁十年圖破壁。慧遠大師常在這裡面壁禪想,感悟經法之理,輪迴之律,因果之因。潛心向佛,終成一代宗師。

古南庵

位於修真洞南,依岩成廬,古樸純真,與修真洞相鄰。相傳,明代兵部尚書張鳳翼和孫傳庭早期都曾在此讀書,學成後兩人相繼走出山門,笑傲天下,終成一代賢達。張在關外統兵抗清,孫在關內整治山河,大明煌煌江山幾乎就擔在這兩個從白仁岩走出來的代州人肩上。

疊翠樓

位於禪院南面。疊翠樓依崖而建,樓三層,屏風臨壑,檐翹凌雲,時聞風鈴作響。相傳,慧遠在這裡修行數年,又雲遊四方。走後當天晚上,熟睡的僧人被沙沙的樹葉聲驚醒,以為山中起風,便俯窗而視,卻見月華如水,並無半點刮風跡象。僧人們早晨起來,卻見禪院東南端突然冒出一座樓閣,立即明白是慧遠大師臨別所贈,遂以昨晚的樹葉重疊之聲將此樓命名為“疊翠樓”。

古棧道

疊翠樓與修真洞之間是峭壁,不得通行,於是在這峭壁兩端架一木板,連通兩地。棧道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在佛寺中,眾僧不得有半點懈怠,不得心生雜念。懸崖聳峙,風聲嘯急,雲霧繚繞,板顫驚心,教行惡者醒悟,行善者篤修今生。

弈棋亭

如今僅存一塊天然石刻棋盤。當初,弈棋亭有一座八角亭樓,是慧遠與眾仙品棋悟道之所。亭外青岩翠色為屏,亭內晨露甘泉為飲,人生世事,如棋似夢。悟得了棋,也就悟得了道。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前悟棋的慧遠大師,耳邊仿佛能聽到棋子落石的鏗鏘之聲。

試心石

絕壁凸石,二尺見方,是慧遠在白仁岩弘法時,為辨魚目混珠者而設。凡前來朝山之人,必先試心於石上,度其虔誠者才準入寺。

神鵰岩

絕壁上兩個天然石洞,原為兩對護法大雕所棲,每年都要孵化出岩山雕,在白仁岩上空或盤鏇、或鳴叫,給白仁岩禪寺增添了許多神秘莊嚴的色彩。如今,仙師已去,大雕也不見蹤影,只留下兩個空巢穴對世人說著往昔的繁華。

七星泉

在峭壁凹處,有七眼石井,形如北斗七星,看上去七泉平列,如出一源,但泉水大不相同,其中五泉清洌可見,煮水烹茶,清香可口;另兩泉鹹苦澀口,不堪飲用。七眼井名曰靈泉,旁建有祠,曰靈泉龍祠,亦稱玉龍宮,每逢歲旱祈禱下雨,非常神異。如今,仍存兩泓清冽泉水,一甜一苦。這似乎又是人生的一個境界。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領悟到人生說到底其實就是苦甜二字組成。

仰天大佛

爬上禪寺後面的山峰,眼前是蒼茫群山,使人心境有種忽然開朗之感。山坡上林草豐茂,群峰竟秀。古南庵上面的石峰似一面西而立的上朝大臣,衣冠楚楚,維妙維肖;古南庵前面便是噴雲洞了,遇到有雨天氣,噴雲洞裡,白霧滾滾。據當地老百姓說,過去沒有天氣預報,民眾們看到噴雲洞裡噴吐白雲就知道白仁岩要下雨了,靈驗異常,十分神奇。禪寺後面山勢蜿蜒雄宏。登上觀佛台,山對面便是那神秘的仰天大佛了。看這座仰天大佛,頭西身東,神態十分安祥。天是被,地是床,山似佛,佛是山,佛與自然,自然與佛達到渾然一體的地步。這似乎正是慧遠大師一生追求的最高佛家境界。白仁岩:“景物形勝,天造地設”。登上白仁岩,或觀佛,或悟道,或探幽,或覽勝,總能給人一種別樣的感懷。清朝詩人周家儼曾寫詩讚美白仁岩:
幽岩碧漢間,古寺白雲里。

登臨萬念空,魄如冰壺洗。

空翠欲濕衣,寒濤時在耳。

種松自何人,無乃赤松子。

慧遠之廬山,夢魂應戀此。

臥佛了無言,至今呼不起。
此外,還有佛掌峰、菩薩頂、虎頭山、香爐峰、尚書路、天馬印、山神廟、龍王廟等景點。

慧遠大師

慧遠(334—416),本姓賈氏,東晉雁門樓煩人。

自幼好學,嘗遊學洛陽,習儒、道典籍。

二十一歲往太行恆山參見道安法師,從之出家。從此,慧遠勤誦精思,晝夜研習,對般若學特有慧心,為道安所重。常登壇說法,聽眾悅服。

三十二歲,慧遠隨道安南下襄陽弘法。後因戰亂,道安乃分張徒眾,四處傳法。

四十五歲,慧遠南行,途經九江,見廬山幽靜,足以息心,乃留住龍泉精舍、西林寺。

五十三歲,東林寺建成。

年八十有三,卒於東林寺。

慧遠隱居廬山,歷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以身作則,率眾行道。

“既入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

慧遠是東晉中後期繼道安之後中國佛教的重要領袖。慧遠審時度勢,時時處處眷顧佛教文化的本土處境,以使佛教切合中國實際和民眾需要;

自主創新,以佛教中國化的運思和舉措,回應了時代對佛教的挑戰,有力地推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慧遠確立出家沙門與國家政治關係的不即不離原則,闡明佛教律儀與世俗禮制的異同關係,提出佛教思想與儒家倫理的“合明”論。

慧遠還結合中國固有思想傳統,闡說因果報應論、神不滅論和“生絕神冥,形盡神存”的涅槃論。

慧遠大力整肅僧團,建設山林寺院,一時廬山聞名遐邇,被譽為佛教“道德所居”。

首置禪林,致力禪觀,被禪宗視為禪門典範。

率先約集同道崇奉彌陀信仰,祈向淨土,被後人推為淨土宗的始舉,慧遠亦被奉為淨土宗初祖。

慧遠還積極組織佛典翻譯,使中觀、戒律、禪、教諸典得以流傳南地;推動當時中國南北兩大佛教重鎮長安和廬山的佛教交流,以及中印文化交流。

慧遠門徒眾多,慧持、慧觀等皆為一代高僧。

慧遠以其畢生的巨大業績,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座豐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