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過程
1957年9月,動工興建。
翌年4月,初步建成。總庫容107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500萬立方米。
1960年10月至1962年10月,進行續建,主壩加高2.3米,總高為23.2米,原水泥套筒閘門改為鋼板套筒閘門,完善消力池、防浪牆反濾層、平台溝等設施。
1975至1976年6月,加高培厚主壩,壩頂高程增至160.50米,主壩淨高為25.3米,壩頂擴寬至5米,壩後坡由原1:2.25加厚為1:2.5,後壩腳擴寬32米。基建和續建工程共完成土方29.2萬立方米,石方1.01萬立方米,混凝土2268立方米。工程費合計109萬元。
泄洪排淤
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嚴重,1984年實測,有效庫容已被淤積433.1萬立方米,占86.9%,壩前庫底已淤高11.6米,水庫頻臨報廢。同年六七月間,省水電科研所派人到該庫進行排淤試驗,40天排泄淤泥32.85萬立方米。1985年5月進行第二次試驗,30天排淤泥36.96萬立方米。兩次試驗除去進沙外,恢復有效庫容61萬立方米。該庫經省水電廳確定為泄洪排淤工程,列入1986年度水利基建項目,工程費用95萬元,其中省投資80萬元。1985年10月動工,1986年大汛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