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堂山故事傳說

石堂山故事傳說流傳於豫西南之山區內鄉縣,具有濃郁民俗文化特色,作為廣大人民民眾口口相傳談資,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民眾崇尚真、善、美.

傳說故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宗教色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弘揚了道家學說的天人合一、和美和諧精神及當地勞動人民崇尚真、善、美的善良願望。

簡況

石堂山位於內鄉縣乍曲鄉西部,地理位置優越,居群山環抱之中,竹林茂密,泉水潺潺,天然洞穴,獨自成屋,實為修行之處。與該鄉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鄧窯遺址吳埡民居村形成“金三角”,更是觀光旅遊最佳去處。

故事內容

“石堂山傳說”在內鄉家喻戶曉,聞名遐邇。相傳,南北朝時,有一修道人李和,受仙人指點,來到石堂山,在其修道,晃眼便是四十個春秋。這一年久旱無雨,大地龜裂,禾苗枯桎,百姓望眼欲穿,眼看就要餓死。這時候,永青山下有一位叫張爽的農民,糾集大夥商討說:“人傳石堂麻衣子是得道的活神仙,有移山倒海、呼風喚雨之術,如今焦土一片,咱們何不結社求拜,拯救一方生靈?”張爽言畢,眾人當即回響,一時間鞭炮齊鳴,鼓樂震天。眾人簇擁著張爽上了石堂山,求拜李和降雨。
眾人來到石堂山門外,焚香叩拜,那李和出門稽首相迎。眾人見李和鶴髮童顏,長髯飄胸,飄然若仙,無不歡呼雀躍。張爽說明來意,李和應了聲:“無量天尊”,繼而說:“道同天地,感化萬民,誠心所至,蒼天必憐。眾人且安心歸去,待貧道作法祈禱天庭,三日內可見大雨。”眾人心喜,告辭下山。
李和見眾人離去,便返回石堂山閉目養性。於夜半子時,登上石堂山的天壇披髮仗劍,踏罡布斗,念咒施法。一連兩天過去,紋風不動,照舊日如噴火,地似蒸籠。李和心焦:道法無邊,怎奈天不助吾?正然禱念,忽然從外面湧進十二個面色各異的玩童,見了李和,一齊跪倒叩拜:“我輩參見真人師傅!”李和心奇:險山峻岭,虎豹出沒,哪裡雲集這么多玩童?忙說道:“爾等何村人氏,不在父母身邊守孝念書,然何出沒山林,見我口稱師尊?”那十二個小孩說道:“我輩數十載伴師石堂,無顏聆諦箴古,今奉大師召喚施令,故此前來參拜。”李和聽了若有所悟,正色道:“爾等即屬上天遣派前來助吾。吾正焦心於民,爾等可助吾作法,布施雲雨。”十二小孩聽了,齊聲道:“謹遵師命!”言畢,退回石堂。
第二天,時至中午,天色瓦蘭響晴。李和心事重重,渡步石堂門外,忽見十二條小龍在十二眼泉水上戲水亮甲。小見了李和一齊隱入中。真相大白,李和心中萬分高興。
第三天,正當午時,突然霧起東南,風生西北,霎時陰雲四合,烏雲壓頂,嘎啦一道電閃過後,引出隆隆幾聲沉雷,緊接著瓢潑大雨傾天而注,百姓望雨心喜,拍手稱快。
雨過天晴,萬物復甦,萬民歡騰,奔走相告,一時傳為盛事,轟動京城。唐太宗龍心大悅,敕封李和為“慈慧普濟真人”,大興土木,廣為擴建。石堂山由此成了人們求神祈雨、拜藥求子、頂禮膜拜的地方了。

意義

現在中國“周易”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們對這裡的風光勝景讚不絕口,認為有重要學術價值,文化底蘊厚重。“石堂山傳說”有故事、民謠、詩歌等多種體裁,反映人文傳說的有《麻衣子觀祖》、《丘處機與野狼洞》、《陳傳拜師》等,反映風光傳說的有《十二龍潭傳說》、《大小天池傳說》、《翠竹園聽》等,反映勝跡傳說的有《千年古柏的傳說》、《跑馬嶺的來歷》、《洞天福地拜仙翁》等。這些傳說故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宗教色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弘揚了道家學說的天人合一、和美和諧精神及當地勞動人民崇尚真、善、美的善良願望。

入選非遺

2008年3月,“石堂山傳說”被南陽市政府公布為南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