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255畝(其中:田258畝,地 4997畝),人均耕地0.8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4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藤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720畝,其中養殖面積50畝;草地732畝;荒山荒3162 畝,其他面積2944.3畝。有煤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022戶通自來水,有400 戶飲用井水,有40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4.1 %)。有1422戶通電,有14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 61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8%、43.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0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2戶(分別占總數的23.2 %和17%)。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3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71畝,有效灌溉率為12.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67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畝。到2006年底,全村有3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3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8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95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1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11.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2.8萬元,占總收入的16%;畜牧業收入 154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53頭,肉牛192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 0.02 %;第二、三產業收入103.5萬元,占總收入的 8.5%;工資性收入722.9萬元,占總收入的59%。農民人均純收入101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22.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945人(占勞動力的35%),在省內務工227人,到省外務工71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9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蠶桑.藤梨.大棚蔬菜.柚子特色產業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422戶,共鄉村人口6558人,其中男性334人,女性3217人。其中農業人口6558 人,勞動力 2670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5428人,苗族1077彝族 ,彝族民族53人。到2006年底,全村農村合作醫療5893人,參合率89.86%;享受低保57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 3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 0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17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6 所,校舍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擁有教師55人,在校學生1785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85人,其中小學生531人,中學生1254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7個,下設18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6人,少數民族黨員11人,其中男黨員90人、女黨員 1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30等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 69 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2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70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人畜飲水困難,人們的正常生活難以保障;2、基礎設施差(交通、電力)阻礙了經濟的發展;3、科技投入不夠,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科技推廣緩慢.。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該行政村30個小組是屬於山區,二半山區,平均海拔120米,多是以種植.養殖業為主。目前是以外出務工,大棚蔬菜和蠶桑作為全村的經濟來源。 1、儘快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2、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農網改造及村內道路的硬化。3、加大科技投入,應該多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及科技宣傳,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固發展好藤梨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