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石佛山的名稱可能來自它的外形,也可能得名于山上的石刻。山上有古時候的石佛。從楊姓宗族遷入東村開始,這些石佛就已經端坐此間。鄉人在山間勞作時,經常會發掘出古老的瓦片和陶器。
當地還流傳著這樣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名石匠路經石佛山摩崖石刻時,忽覺十分疲憊,就在一塊石板上坐下歇息,忽然身下石板裂開,下邊全是金銀財寶,燦燦生輝,匠人只覺不勝歡欣,正要伸手去拿,驟然兩眼睜開,竟是南柯一夢。然而夢中所見,歷歷在目,卻似真實。匠人只覺心有不甘,便花費數日,將石板鑿開,石板下果然是一空穴,卻僅有一本經書。匠人十分疑惑,將經書帶回家中。此後,工作之餘,研習經書,打坐修行,直至悟通佛法,一日竟不知所蹤。
石刻藏玄機
沿著石佛山拾級而上,10多分鐘的路程,溪邊蜿蜒的羊腸山路豁然開朗,我們抵達石佛山規模最大的一處石崖。石崖高6米多,寬10米有餘。在10多個光滑如削的崖面上,分布有5幅佛像,包括1幅面像、4幅全身坐像,以及將近30處銘文,全部採用線形浮雕工藝刻成,雖然歷經多年滄桑,大部分佛像線條仍然清晰明朗,流暢優美。這些佛像比例勻稱,臉型飽滿,面目慈悲,造型栩栩如生。
早在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畫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岩畫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瑞籍人士陳兆復先生訪問故鄉之際,特意參觀了石佛山的摩崖石刻。經過仔細研究,白髮蒼蒼的陳兆復教授得出了初步鑑定結果:“岩刻製作於唐代,另一組為元代,人物特徵突出,長有連鬢鬍鬚,具有少數民族特徵。……刻工極好。”
“正中這副圓形的面像是釋迦摩尼,分坐在他兩邊的佛像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這就是佛教中的‘西方三聖’。從事佛教文化研究已逾40年的市玉海文化研究會會員戴世德說。“三聖”作為佛教中的主神,特徵明顯,易於辨認。
一旁刻的《佛祖流派》中這樣寫道:“世尊拈花宗旨始自迦葉,傳二十八祖達摩禪師……逐傳我師高峰妙禪師。”這表明兩尊佛像一尊是達摩祖師像,另一尊是高峰妙禪師。
高峰妙禪師是拈花宗第五十五代傳人,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為了躲避元軍的殺戮,高峰妙禪師和他的弟子走過大半個浙江,踏上瑞安的土地,來到石佛山。他在此坐禪、修行、說學,而這一切也由他的徒孫定格在了山間的岩壁上。
曹溪的故事
石佛山的另一處石崖在山坳深處,由於人際罕至,雜草長滿了山坡,帶路的兩位村民攜帶鐮刀,沿途披荊斬棘,開闢出一條小徑,我們才得以一窺石刻全貌。
此處石刻規模稍小,主要以“曹溪”兩個大字和左上方的一尊坐像構成,“曹溪”兩字,字跡清秀,筆法幹練,氣勢雄偉,是凸刻而成,這與第一處石崖的石刻風格又有所不同。
在“曹溪”石刻下,戴世德侃侃而談:傳說五祖弘忍欲傳衣缽,命他的弟子們作偈語(佛家詩體),來考查他們的佛學修為。大弟子神秀作偈一首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當時入室不久的一名弟子卻語出驚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相比較,顯然是後者的境界更高,弘忍遂將《金剛經》和頓教衣缽傳與這名弟子,他便是六祖惠能大鑒禪師。
弘忍圓寂以後,神秀欲爭奪繼位權,惠能為了逃避對立派的追殺,南下廣東,在韶關寶林山下曹溪修行,而後創立南宗。這便是曹溪在佛學史上的地位。
然而,在廣東曹溪六祖修行道場,並沒有摩崖石刻;在全國各大佛教聖地,包括四大佛教名山在內,也從未有過與“曹溪”相關的古代遺蹟和文物。石佛山發現的“曹溪”字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說明這裡就是曹溪正脈、禪宗祖庭。它和廣東曹溪是一脈相承的。
大日山由來
在“曹溪”石刻的上方,有一個僅能容下一人團坐的小石窟,用塊石堆積而成,突出在崖邊,內壁刻有觀世音菩薩坐像,顯是修佛者坐禪之處;石刻下的平地上,還有一方殘餘的石砌地基。這個石窟和岩庵遺蹟,相傳是唐代玄機尼師修行的地方。
玄機尼師,俗姓戴,瑞安人,是永嘉大師的親妹。是溫州最早負有名望的女尼師,也是溫州淨居寺的祖師。據《祖堂集》記載:“永嘉大師孝順母親,與妹(即玄機尼師)三人共住溫州開元寺,互參佛法,習天台教觀。後玄機尼師到大日山岩窟坐禪。”
永嘉大師玄覺,正是六祖惠能法傳的三大弟子之一,這可以解釋‘曹溪’石刻的來由,此外,石佛山中現存的石窟,也和記載出奇地吻合。在明代弘治年間的《溫州府志》記載:大日山在廣化鄉,離城一百里。廣化鄉轄四十五都、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七都轄黃岙、古(戈)溪、大日、馮步。後邊這個大日,指的可能就是今天的順泰鄉,至今當地仍俗稱‘大日’。
溫州市內其他縣市,包括樂清、文成、蒼南的地方志,都沒有大日山這個名稱,它是我們瑞安獨有的。根據地理位置來判斷,石佛山確實是玄機尼師的修行處,大日山應該是明朝以前的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