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雕塑
石人雕塑 商代後期石刻雕塑。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小屯商代婦好墓出土。石質白色,稍有風化。高9.5厘米。石人雙手撫膝坐,臉形瘦長,粗眉大眼,高顴骨,大鼻、雙唇突出,發向後束,戴寬“頍”,裸體,腹部垂“蔽膝”,為男性奴隸形象。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石人一隻眼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出自元末紅巾軍,是以韓山童為領導的反元農民起義軍提出,目的是藉助迷信說法來激發人們的反元熱情,挑起鬥爭。這句話是修築黃河的農民預先刻好並埋在將要挖到的黃河河堤下的一獨眼石人身上,然後就假借“天意”名正言順地反元起義。其意思就是:(出現)一隻眼睛的石人,(就意味著)將要挑起黃河讓天下人一起造反。
分布
阿勒泰地區是我國草原墓地石人最豐富的地區,已發現80餘尊。最高的石人通高3.1米、露出地面高2.7米,最矮的石人露出地面高0.6米。經考古研究, 阿勒泰地區在青銅時代已出現了墓地石人,有薩木特和喀依納爾兩個類型。 薩木特石人類型以青河縣薩木特墓地石人最典型, 其特點是只注重表現臉面器官,圓形臉面,圓眼。鼻子呈三角形,翼部寬,平切底。顴骨明顯,大嘴。 喀依納爾類型石人則以阿勒泰市切木爾切克鄉喀依納爾墓地石人最典型,石人不僅雕刻出了臉面,有的也雕刻出了手臂。 石人明顯程式化,缺乏寫實。圓形或桃形臉面,圓眼,方直鼻,小嘴, 肩胸部飾三角紋。據目前的研究情況看,阿勒泰地區青銅時代石人與我國歷史上記載的“鬼國”人的文化聯繫密切。
阿勒泰地區也發現了鐵器時代的墓地石人,主要有喀拉塔斯、 切木爾切克10、11號石人、阿勒帕布拉克和塔勒德布拉克等四個類型。 喀臘塔斯墓地有男、女兩尊並列的石人,皆立於墓葬的東邊,面向東。 石人僅雕刻出了臉面。男性石人居左,以剪底法顯示面部輪廓, 嘴比較大,鼻直,平切底。女性石人居右,以浮雕表現面部輪廓,小嘴, 小眼晴。從文化溯源上考慮, 阿勒泰這一時期石人可以與它的鐵器時代文化聯繫起來,屬於狄人文化系列, 所以也可以認為是丁零人一支的文化現象,同時也不排除為呼揭人文化的可能性。
公元6世紀中葉至9世紀是草原石人的興盛時期,分布比較廣, 具有代表性的是喬夏類型石人。喬夏類型石人是典型的武士型石人, 多為圓雕,表現出了頭、頸肩、兩臂及服飾,雕刻了髭。右手或作托杯狀, 或作執杯狀,左手握刀或劍。腰帶雕刻精細,帶下右側, 往往垂以圓形袋囊或磨刀石等。短刀一般斜佩於下腹位置,不少的呈橫佩狀。長刀, 一般是斜佩。有的石人短刀、長刀齊佩,很具大將風度。 這一時期的石人主要是突厥石人,史書記載,突厥闕特勤死, 中原皇朝“詔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朗中呂向賚璽書入蕃弔祭,並為立碑。上自為文書, 仍立祠廟,刻石為像,四壁畫其戰陣之狀”。 這些都得到蒙古地區考古材料的證實,同時也說明突厥民族在墓地立石人具有祭祀祖先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