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丘頭村

石丘頭村

石丘頭村是片村,含石丘頭、禮園兩個自然村,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城庵埠東北17.9千米,鐵鋪鎮人民政府駐地南2.5千米,韓江北溪在村西經過,屬鐵鋪鎮。人口3710人。

基本信息

歷史變遷

明洪武年間

(1368-1398年),海陽縣秋溪都陳氏遷居來此,因此地形似龜,故俗稱石龜頭村,後親戚余氏來此創禮園村。

解放後

兩村合併稱石龜頭村,後因諧音雅稱為石丘頭,聚落沿北溪東岸呈帶狀分布,建築為貝灰磚木結構平房。

經濟結構

農業

有耕地1223畝,。農業主種水稻、花生、柿、林檎、獅頭白蜜柚曾馳名潮汕。

手工業

工副業有糧食加工、灰瓦廠、抽紗等。

商業

松下集市在村中,村民從商人數較多,人年均收入1769元,有國小、老人活動室、醫療站各一所,安松公路終點。

考古

出土的商周時期陶片 出土的商周時期陶片

陳橋文化

在潮州市鐵鋪鎮裡高山出土的商周陶瓷考古發現,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該村周邊地方就已有人類活動。那個時候該地方文化形態屬於6000-5500年前的陳橋文化,出土的陶片具有顯著的陳橋元素。明洪武(公元1368)秋溪陳氏遷居於此,至今已有644年,是潮州陳氏的重要一脈!歷史上人文薈萃,文風四起,故石丘頭被稱為“筆山雄鎮”。

娘祠古渡

石丘頭娘祠古渡是潮安縣已公布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屬於遺址類文物! 傳說,清乾隆年間,桂林村有一老婦,在“東林古寺”旁碑底挖掘到一個刻有“慈悲娘娘”的古香爐,奉回家中,後又拋於韓江北溪的“姑娘渡口”(今稱娘祠渡)水中,漁夫捕魚時網起石香爐棄於岸上,鄉民陳某遇見,遂請工搭一篷棚,將香爐置於棚內,從此,香火旺盛,潮、澄、饒、沃、桔等縣善男信女及海外僑胞,專程來此進香禮拜,絡繹不斷。

1786年,石丘頭村下厝村陳堯才等主持,用灰木結構建造“觀音祠”。1947年又重新擴建祠宇,1953年在破除迷信運動中尊金身被竅,“文化革命”期間祠宇部分建築被廢,1985年冬,海外僑胞及各鄉鄉民踴躍捐助,再度重修。

村居特點

村居掠影 村居掠影

石丘頭歷史上因為陳氏分房的情況,現在全村形成4個主要的社區:樓內社、頂厝社、寨內社、霞厝社共4社!其中樓內社有一古寨“樓內寨”是潮汕地區土樓的典型代表,另外寨內社的“彭羅寨”因年久失修,有多處民房坍塌!這兩個寨都是比較有研究價值的潮汕土樓方寨代表,具有建築美和人文氣息!

神話傳說

(一)先時娘祠古渡旁邊的古榕樹下有一古井,井中有兩條錦鯉魚,一黑一紅,說是阿娘(藍鯉觀音)飼養的神物!假若天氣有變刮颱風,下暴雨發大水等自然災害發生之前,井中的紅黑兩條鯉魚就會幻化成祥雲漂浮在古井上方的天空!這兩朵祥雲在天空之中互相纏繞就像人在打架一樣,時久假如黑雲消失剩下紅雲,那么第二天肯定還是個好天氣,如果紅雲消失剩下黑雲的話證明第二天會發生不可預想的災難!

(二)據說上世紀50-60年代秋北堤有一次崩堤發大水,四鄉六里村民都趕來造大堤堵水,那天夜裡有村民看見原來建在秋北堤上的媽祖廟裡的媽祖顯靈了,她幻化成一個老婦人幫助村民堵水,忙得不可開交時把辮子往嘴裡一咬就繼續幫村民治水,她的身邊還有一個從沒有見過的小男孩,穿著肚兜跟著媽祖一起治大水!後來大水止住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了,第二天老百姓們都跑去堤上的媽祖廟拜媽祖,感謝媽祖保佑了村民!那個小男孩就是娘祠藍鯉觀音座下的三太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