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派

〖石□學派〗創始人王念孫(1744一1832)。念孫,字懷祖,號石□,清高郵(今屬江蘇)人。此學派因其號而名。

概述

〖石□學派〗,念孫從學於戴震。其家學有其子引之承傳。其交遊者有盧文強、朱筠、程瑤田、錢大昕、段玉裁、孔廣森、孫星衍、阮元、臧庸、江有誥、顧廣圻、汪中、劉台拱、賈田祖、李□、朱彬、宋綿初等。此學派精於音韻訓詁。念孫幼從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之學,其治經,熟於漢學之門戶。探究古文書義,從聲音以求訓詁。撰《廣雅疏證》十卷,搜羅漢魏以前古訓,詳加考證,以形、音、義互相推求。“其書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擴充於《爾雅》、《說文》,無所不達,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一絲不亂。蓋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學者比諸;酈道元注《水經》,注優於經雲”(《清儒學案》)。又撰《讀書雜誌》,校正文字,闡明古義,每有創見。另有《古韻譜》,對古韻分部亦有發明。對於音韻訓詁之學的重要意義及自己撰《廣雅疏證》之用心,他在《廣雅疏證敘》中云:“昔者周公制禮作樂,愛著《爾雅》,其後七十子之徒、漢初綴學之士,遞有補益。作者之聖,述者之明,卓乎六藝群書之鈐鍵矣。至於書雅記古訓,未能悉備,網羅放失,將有待於來者。魏太和中博士張君稚讓繼兩漢諸儒後,參考往籍,遍記所聞,分別部居,依乎《爾雅》,凡所不載,悉著於篇。……蓋周、秦、兩漢古義之存者,可據以證其得失;其散逸不傳者,可藉以窺其端緒。則其書為功於訓詁也大矣!念孫不揆□昧,為之疏證,殫精極慮十年於茲。以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網必摯其綱,故日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噴而不可亂也。此之不悟,則有字別為音,音別為義,或望文虛造而違古義,或墨守成訓而鮮會通。易簡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今則就古音以求古義,引觸類,不限形體,苟可以發明前訓,斯凌雜之譏亦所不辭。其或張君誤采,博考以證其失;先儒誤說,參酌而密其非。以燕石之渝補荊淒之堰,適不知量者之用心雲耳。”王引之(1766一1834),字伯申,號曼卿。他承其父念孫音韻訓詁之學,亦有很深的造詣,世稱高郵王氏父子。撰有《經傳釋詞》三十二卷,不為鑿空之談,不為墨守之見。聚訟之說,則求其是;假借之字,則正其解。又以國小之書皆釋名物實義,若經傳語辭釋之者無幾,語義未明,經義反因之而晦,於是博考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編次為《經傳釋詞》十卷,以補《爾雅》、《說文》、《方言》之缺。在《經義述聞序》中,引之敘述了自己的為學過程及其父念孫教誨之旨:“引之受性□昧,少從師讀裁,能絕而不得其解,既乃溺於舉子業,旦夕不掇,雖有經訓,未及搜討也。年甘一,應順天鄉試,不中式而歸,亟求《爾雅》、《說文》、《音學五書》,讀之乃知有所謂聲音文字訪詁者。越四年而復人都,以己所見質疑於大人,前大人則喜曰:‘乃今可以傳吾學矣。’遂語以古韻甘一部之分合,《說文》諧聲之義例,《爾雅》、《方言》及漢代經師訪詁之本原。大人曰:‘訪詁之指,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潔□為病矣。故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面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注《禮》,婁雲某讀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文人又曰:‘說經者期於得經意而已。前人傳注不皆合於經,則擇其合經者從之;其皆不合,則以己意逆經意而參之他經,證以成訓,雖別為之說,亦無不可。必欲專守一家,無少出入,則何邵公之墨守,見伐於康成者矣。’故大人之治經也,諸說並列則求其是,字有假借則改其讀。蓋熟於漢學之門戶而不圍於漢學之藩籬者也。”念孫交遊者賈田祖、李□、朱彬皆長乾漢學。朱彬“治經確有心得,於訓詁聲音文字之學用力尤深”,著有《經傳考證》八卷、《禮記訓纂》四十九卷。他“承其鄉先進王氏懋□經法,又與劉端臨台拱,王石□念孫、伯申引之父子切□有年,析疑辨難,奧□日辟,故編中采此四家之說最多”。此學派著作除上述者外,還有賈田祖《春秋左氏通解》、朱彬《游道堂詩文集》、宋綿初《韓詩內傳微》、《釋服》等。徐世昌《清儒學案》評曰:“論者有謂清經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雲。”“漢學大師惠、戴稱首,石□學於東原,有出藍之譽。文簡繼之,國小訓詁,實集大成。高郵一派,遂與蘇皖鼎峙,嘉、道以來,尤多宗王氏父子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