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

烏藥

烏藥,中藥名。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乾燥塊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或直接曬乾。

基本信息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天台烏藥為塊根紡綞形,略彎曲。長5厘米至15厘米,直徑1厘米至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切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而微紅,有放射紋理(木射線)和環紋(年輪),中心顏色較深。  

天台烏藥 天台烏藥

藥用價值

天台烏藥含多種呋喃倍半萜烯化合物,其中有烏藥醚內脂(linderane)、烏藥烯醇(lindenenal)、烏藥內脂(linderalactone)、烏藥烯(lindenene)、新烏藥內脂(neolinderalctone)等。有專家研究表明,天台烏藥各類成份含量上屬上等。尤其鎮痛的藥理活性卻是最佳,持續作用時間亦最長。  

產地環境

去皮待切天台烏藥 去皮待切天台烏藥

天台,因其境內天台山而得名,地處北亞熱帶,臨近東南沿海,四面環山,峰巒疊嶂,“八山半水分半田”,有“神秀山水”之稱。這裡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光能充裕,雨量充沛。

天台,地處北緯2857′02″—2920′39″;東經12041′24″—12115′46″,氣候條件優越,地產物資資源豐富。天台“彌山藥草,滿谷丹材”,養生之藥自秦漢以來名聞遐邇,是浙江省中藥材基地縣之一,全縣共有藥用植物459種(已查明),分隸於111科,其中裸子植物8種,被子植物420種,蕨類23種,菌類8種。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白朮、茯苓、石斛和被稱為長生不老藥的“天台烏藥”最為聞名。天台山生長的天台烏藥是中藥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中華物寶”之美譽。《本草綱目》記載:烏藥,以天台者為勝。《中藥大辭典》中有“烏藥以浙江產量最大,品質較好,習慣以天台所產者品質最佳,故稱‘天台烏藥’或‘台烏藥’”之記載。只有天台的自然地理,才能造就天台烏藥的特殊品質。

天台烏藥在天台分布很廣,很普遍。基本上每個鄉鎮都有,特別是三州、西坑、後求、龍溪等地分布最為集中,產量也最大。

天台烏藥生長於海拔200米至600米的向陽坡地、山谷的疏林灌木叢中,喜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的亞熱帶氣候,以土質肥沃疏鬆的酸性土壤為最宜。

天台地理 天台地理

在天台山,天台烏藥因其功效卓著,用途廣泛而倍受歷代醫家青睞。天台烏藥在當地民眾歷來有喜食的習慣,取其提高免疫、健胃、消食、行氣之功。其方法:抓兩把煎汁服。腸胃不好者,切片曬乾常年泡茶喝。荒年磨粉滲入黃精、山奇良等雜品代糧。在天台,男女老幼以烏藥為保健食品,已成為一種歷史習慣。  

歷史淵源

天台烏藥之名,萌於周,始於秦,聞於漢,揚於唐,名於宋,貢於元,盛於明,興於清。  

相傳東周靈王太子喬,又稱王子晉,十分嚮往仙界。一日,天台山高道浮丘公密降其室,賜以靈藥——天台烏藥。數年後的七月七日,王喬升天為右弼,主領五嶽,司侍帝晨,號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

天台烏藥切片 天台烏藥切片

秦始皇受王喬成仙的啟發,便令方士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最終找到了天台烏藥,但是並沒有獻給秦始皇,而是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帶著天台烏藥等藥材、穀物、農作技術落腳日本終其所老。史料記載:秦代烏藥即已移植日本紀伊半島,並在熊野徐福墓旁栽種,和歌山等縣有產。至今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仍保留著徐福墓和徐福公園,遊人在當地可買到用天台烏藥製作的“長生不老”飲料和茶品。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今浙江的新昌、嵊州)劉晨、阮肇為治好當地流行疾病,歷盡艱辛到天台山採藥,遇兩位仙女,結為伉儷。二女贈以仙藥——天台烏藥,治好了當地百姓的疾病。東晉太元八年,二人又進山尋找仙女,然而倆仙女因私贈仙藥,被王母娘娘鎮為兩座山峰。天台山就因此有了“桃源洞”、“雙女峰”的兩大美景。

《天台縣衛生志》、《鑒上人秘方》存藏等記載,唐朝高僧鑒真(公元688—763)東渡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的尊敬,成為日本律宗之祖,他一邊弘揚佛法,一邊為民行善。時日本光明皇太后得經年不愈之病,遍尋天下名醫奇藥,發榜求神醫。鑒真用天台烏藥煮湯配之,皇太后服後很快病癒。由此鑒真被尊為日本的神農,天台烏藥之“長生不老藥”美名廣為傳播。

北宋時,曾任杭州、婺州太守的蘇頌,曾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全國中草藥普查。而後,在他編撰的《本草圖經》中記載:烏藥“今天台、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天台出者,香白可愛”,第一次將“天台烏藥”推到上品的地位。

宋代醫學家唐慎微編撰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被稱為“宋之前本草集大成之作”。這部藥典中就記載著:烏藥“木似茶橝,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有紋。四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根有極粗大者,又似烏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以八月采,質佳”,進一步論證了“天台烏藥”的出類拔萃。

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在其《醫學發明》一書中記載了“天台烏藥散”一方,配方為天台烏藥、木香、茴香(炒)、青皮(去皮)、良姜(炒各半兩)……,天台烏藥為君藥,有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等功效。

明代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記載:烏藥“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根亦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並言其“以出天台者為勝。有補中順氣、開郁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能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有獨特的功用。

明代傳燈大師編撰的《天台山方外志》“異產考”中載云:“昔劉阮因採藥誤入桃源,則台山產藥其來舊矣。然所產藥品實不止此,今取其及耳目者列之,亦居山者養生之一助也。”烏藥名列其中,為天台12種道地藥材之首。

烏藥產品 烏藥產品

《康熙天台縣誌》記載:“元,藥味烏藥二十斤;明,歲進藥味烏藥三十斛,歲辦藥材烏藥三百斤”。自元始,天台烏藥已被列為歲貢、歲進之物。

乾隆年間,天台縣城西門外建有藥皇廟,廟內兩側繪製了歷代十大名醫,還繪有劉、阮採藥遇仙圖和寒山、拾得和合圖。每逢藥王大帝(神農)生日廟會,將天台烏藥供在祭壇首位,演《採藥(烏藥)遇仙記》。  

清朝後期,天台有同壽堂、弘濟堂、永和堂等大小藥鋪50多家,均以道地藥材天台烏藥掛牌經營,前店後坊,加工天台烏藥,面向全國各地批發轉銷,開始逐步形成了一大產業。  

在民國初年編撰的《中國醫學大辭典》中記載:“烏藥,香木類,常綠灌木,產蘇浙等省,以出天台山者最佳。天台烏藥根葉具香,濃郁似樟,含有多種化學成分,能散寒、止痛、補中、順氣、開郁,增進腸胃蠕動,興奮大腦皮質,加速血液循環。主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及寒疝、小便頻數等症。”

20世紀7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大辭典》也記載:“烏藥,又產浙江、湖南、安徽、廣東、廣西,此外湖北、江西、陝西、四川、雲南、福建等地亦產,以浙江天台所產品質最佳,故稱‘天台烏藥’或‘台烏藥’。”

據《台州地區志》記載:“80年代後,天台烏藥、仙居白朮、溫嶺荊芥出口東南亞”。  

生產情況

2017年初,天台有烏藥基地規模3600多畝,烏藥良種繁育、優質高產研發基地40畝。  

2017年底,天台全縣烏藥種植面積3600多畝,烏藥產業總產值約8100萬元。  

2018年初,天台全縣烏藥分布面積達70多萬畝,蘊藏量約為350萬公斤。  

產品榮譽

2005年05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天台烏藥”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17年2月,天台烏藥入選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  

2018年2月,天台烏藥正式入選新“浙八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天台烏藥原產地域範圍以浙江省天台縣人民政府《關於天台烏藥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產區劃定的意見》(天政[2004]20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浙江省天台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生產環境要求及採收方法。

天台烏藥片烘乾環節 天台烏藥片烘乾環節

1.土壤應為紅壤土或紅黃壤土,呈微酸性(pH4.8至6.3),有機質含量≥5.78%,全氮≥0.292%,速效磷≥6ppm,速效鉀≥126ppm。

2.選擇海拔在300米至600米間的向陽山地栽培、採集。

3.生長6年至8年後可採集烏藥塊根,採集時間在冬季,採集後除去鬚根,洗淨曬乾。

(二)質量特色。

1.外觀:塊根紡綞形,略彎曲。長5厘米至15厘米,直徑1厘米至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切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而微紅,有放射紋理(木射線)和環紋(年輪),中心顏色較深。

2.理化指標:水分≤11.0%;灰分≤0.86%;烏藥醚內酯(C15H16O4)含量:採集後1年內不低於0.250%,採集後2年內不低於0.100%;去甲異波爾定(C18H19O4N)含量不低於0.5%。

砷≤1. 0毫克/千克;鉛≤1.0毫克/千克;鎘≤0.5毫克/千克;銅≤3.0毫克/千克。  

專用標誌使用

在天台烏藥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天台烏藥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天台烏藥“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