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知識資產——在信息經濟中贏得競爭優勢
原名: Knowledge Assets ---Sec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別名: 知識資產
版本: 世紀人文系列叢書
發行時間: 2005年4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極富創新意義的著作。馬克斯·H·博伊索特提供了一個簡約有力的概念性框架——信息空間,用以考察實物資產與知識資產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指出,在信息經濟時代,對知識資產的有效管理是組織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博伊索特提出的知識流視角,對於理解21世紀管理的含義,是一項重要貢獻。
作者簡介
馬克斯·H·博伊索特:巴塞隆納ESADE商學院的戰略管理教授。他還曾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索爾·斯耐德企業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劍橋大學賈奇管理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和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管理研究生院的客座研究員。他是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等國際機構和一些歐洲大企業的顧問,還曾在北京主持和指導了中國第一個MBA課程即中國一歐共體管理項目達五年之久。他著有《信息與組織:作為人類學者的管理者》(1987)、《信息空間:認識組織、制度和文化的一種學習框架》(1995)等著作。
書評
知識就是資產
知識就是資產,這是目前並不被人認可的事,然而,知識就是資產卻是千真萬確的。有的人可以出一本書,這本書有可能賺錢,有可能不贈錢,然而,賺錢就是資產,不賺錢難道不是資產嗎?這是一部極富創新意義的著作。馬克斯·H·博伊索特提供了一個簡約有力的概念性框架——信息空間,用以考察實物資產與知識資產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指出,在信息經濟時代,對知識資產的有效管理是組織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博伊索特提出的知識流視角,對於理解21世紀管理的含義,是一項重要貢獻。
理解什麼是知識資產林永青 2008-01-12
(一)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麥克盧漢宣稱,新的傳播手段將改變我們的社會,35年後,我們多數人都確定現代的信息技術及其傳播、存儲和使之變得易於獲得的知識,已經不可逆轉地改為了人們的工作、技能、產品和經濟。今天,很少有人否定知識資產在後工業社會(還有各種稱呼,比如“知識社會”)的決定性作用,但是,知識比起資本、生產設備,甚至是企業品牌、市場份額等那些概念都更加難以捉摸。知識的概念(被認為)過於簡單又過於含混不清,在管理和決策上無法進行分析。畢竟,知識的本質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哲學問題(認識論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幾千年了!
(二)現今的組織理論和管理理論反映著上一次世紀之交時(1900~1910)流行的思想,那是以牛頓學說的模型為基礎的,這種模型認為組織是為實現規定明確的目標而精心設計的一種受控制的機制;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人際關係”的重新發現,使得20世紀未來60~70年中,企業中的“非正式組織”的分析成為可能,我們今天的企業理論還是遠遠落後於我們這個時代。但是,人們還是看到一個有意義的現象,近20年來,企業實踐者們對於一些看似深奧的問題既有興趣,又能牢牢加以把握,說明了"知識問題"的解決還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比如,不少企業管理者都津津樂道的“企業文化”,就是一個例子。查爾斯.漢迪曾明確地表達過,“未來企業的經營者一項重要的競爭能力,就是對於概念的把握。”(大意如此)
(三)看看當前的企業管理理論。比如,關於企業的經濟學理論主要集中在關注最大化利潤的過程;關於企業的組織理論則關注最大化的控制;而企業的人際關係理論則傾向於強調最大化個人滿足、與由此可能帶來的個人生產率和創造力。基於知識的理論呢?現在還處在發展的非常早期階段。主要是關注最大化企業的知識產生、存儲和套用過程,其假定是企業是將知識轉化成利潤的一種機制。
作者博伊索特舉了一個例子,人類理解“以能量作為經濟的基礎”用了大約兩個世紀,是否對於“以知識作為經濟基礎”的相關問題也要用兩個世紀?而德魯克更加樂觀一些,他在20世紀50年代說,希望在一百年後(2050年左右)出現和《資本論》一樣偉大的《知識論》。——我們不妨可以認同德魯克的樂觀,因為從常識看,知識是加速度地發展的。我個人也不妨做一個更為樂觀的估計,從當前世界上這一領域的研究看,以及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現時成果看,大約在未來20年、即2030年前後,人類應當對“知識”、“知識資產”等“經濟基礎”問題取得突破性的、總結性的理論成果,而人們的規模化的實踐成果將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實踐往往是領先於理論的。(事實上,如果玩一個文字遊戲,人類規模化的知識實踐成果,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了。)
(四)如果采限一元的認識論,那么最大化知識增長或組織學習,就是要進行不斷的實驗,使企業組織能學習其環境條件,也包括學習如何滿足客戶需求、和應付競爭。但這裡存在著認識論難題——除非對於環境描述的知識與該組織無關,否則就無法對這種相互作用進行分析。如果採用的認識論是多元論的,那么企業組織仍然可以被看做是實現知識增長的一種手段,而多元認識論有了更大的解釋力。除了實證主義傳統所承認的準科學知識外,還包括“組織常規”的經驗性和實用性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將企業描述成為各種類型的知識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場所。用波拉尼(Polanyi)的術語說,除了外在的“非個人化的”科學知識外,還有“隱性的”、“個人的”知識。比如,具有創造性的企業家精神的隱性個人知識,可以通過成立一個企業(建立一個系統)來發揮槓桿作用。
(五)博伊索特的多元認識論是三維的。它用“是否可抽象”、“是否可編碼”、“是否可擴散”的三種“特徵”為“知識資產”作為框架性定義——“知識”是以從“數據”中提取的“信息”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種能力。(更通俗的表達是,“知識”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資產產生了一連串有用的服務,從而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然而,和實物資產不同,知識資產可以在與人分享的同時保存自己,即使將知識給了別人,自己也還有一份。就象人們常說的“思想可以象火種一樣傳遞”。可是,雖然分享知識資產並不降低它對原占有者的效用,但分享卻降低了知識資產自身的(經濟)價值,因為知識因分享而喪失了稀缺性。這是知識資產最重要的一個悖論。人們通過專利制度來保護智慧財產權,但這是一種越來越脆弱的制度,因為知識很多時候又需要“擴散”(傳播)才能夠完成價值。而且,通常“擴散”順暢的知識都是經過充分“編碼”和經過充分“抽象”的。(比如,我們最常見的知識編碼和抽象形式,就是將某種知識做成產品,比如將關於通信的知識做成手機產品;再比如,傳送一個人的姓名信息,比描述一幅畫的內容要簡單得多。)
(六)知識資產是通過學習過程建立起來的。——除了傳播知識,還有創造新知識的情形。——而學習是以適應性的方式充分利用知識傳播(“擴散”)的一種能力。許多學習,是從我們所說的信息環境中獲得知識營養的(只能用比喻的說話,抱歉)、以社會方式構成的活動。某些環境鼓勵通過分享個人的知識資產存量來從事學習,而某些場合的環境則鼓勵通過獨自累積自己的知識資產創量來進行學習。有趣的是,知識被結構化(“編碼”)和被分享(“擴散”)的程度,可以用來界定不同的文化。例如,官僚制的文化喜歡經營充分“編碼的”、“抽象的”和“顯性的”知識。然而,這種文化卻不習慣於分享它,而是采限行動阻止其“擴散”。早在18世紀,馬克思就(正確地)指出,“所有的官僚等級制,其實質是知識的等級制。”相反地,為了讓市場更加有效率,自由市場文化卻表現出很高的知識分享(“擴散”)程度。當然,市場文化為了鼓勵分享,也需要很高程度的對於知識編碼和抽象的需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價格”的產生過程。
[我的推薦語] 本書是概念性的,而且對很多人而言,技術性也很強。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本迄今為止最深刻的“知識資產”著作,而且構建了一個有著很強解釋力的知識資產描述框架。書中所討論的概念,對於不久之後企業的組織方式,對於企業在21世紀開始競爭的方式,具有深遠的意義。
Michael Moritz這位風險投資之王,在2007年《福布斯》雜誌被選為全球排名第一的“點石成金者”,他說“未來20年的企業家比未來100年的都多”,這也論證了我之前的一個預言:“21世紀的企業一定是越來越少”,知識經濟具有更顯著的“贏家通吃”(馬太效應)的結果,因此21世紀的前20年非常重要,是決定各個產業格局的至關重要的時期。
媒體推薦
在信息經濟時代,對知識資產的有效管理已成為組織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在這部極富創新意義的著作中,作者提供了一個簡約有力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信息空間,用以考察實物資產與知識資產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幫助讀者了解知識在組織中和組織間的流動,以及通過編碼、抽象和擴散而發揮的作用,進而指出,在組織戰略層次上對知識資產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意義。本書視角新穎,內容豐富,是一項綜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出版後,獲得一致好評,並獲得2000年度Igor Ansofg戰略獎。
目錄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從實物資產到知識資產
第二節 知識資產與環境挑戰
第三節 知識、信息與數據
第四節 不同種類的知識資產
第五節 技術複雜性與熵
第六節 本書的內容安排
第二章 信息視角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新經濟
第三節 演化的生產函式
第四節 關於信息的一些經濟問題
第五節 信息與環境挑戰
第六節 減小熵與降低複雜性
第七節 複雜性的降低與知識的清晰表達
第三章 信息空間 (I-空間)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編碼
第三節 抽象
第四節 擴散
第五節 信息空間或I-空間
第六節 I-空間中的社會學習循環
第七節 運用I-空間的表示知識資產
第八節 可從I-空間中導出的一些命題
第四章 價值悖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經濟學上的一些價值概念
第三節 信息產品的價值
第四節 新古典的價值概念
第五節 I-空間中的價值概念
第六節 價值悖論
第七節 價值悖論的一些含義
第五章 新古典型學習取向與熊彼特型學習取向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利用技術資產:蓄積還是分享?
第三節 新古典型或N型學習
第四節 熊彼特型或S型學習
第五節 技術系統
第六節 與產業發展的關聯
第七節 當前的一些產業發展趁勢
第六章 作為知識資產的文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知識資產的社會維度
第三節 作為文化表達方式的技術
第四節 I-空間中的文化與制度
第五節 文化與企業的範圍
第六節 文化吸引子
第七節 技術、文化與組織學習
第七章 社會學習周期中的產品、技術和組織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知識資產的特技載體
第三節 技術性知識資產的構建
第四節 知識流動應該加以整合嗎?
第五節 從學習戰略抉擇中獲益
第六節 理解社會學習周期
第七節 結論
第八章 能力與意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什麼是核心能力?
第三節 核心能力的源泉
第四節 在I-空間中標定核心能力
第五節 核心能力的進化
第六節 保持核心能力
第七節 作為複雜的自適應系統的核心能力
第九章 信息技術及其影響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在演化的生產函式中的信息技術
第三節 信息技術對I-空間中信息技術的制度影響
第四節 在I-空間中信息技術的制度影響
第五節 證據與含義
第六節 信息技術對於知識資產創造的含義
第七節 對組織過程的啟示
第十章 對I-空間的套用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程式
第三節 考陶爾茲公司(Courtaulds)的纖維業務
第四節 英國石油集團公司勘探部(BP EXPLORATION, BPX)
第五節 比較
第六節 I-空間的其他套用
第七節 結論
第十一章 要回顧與結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能量經濟的相對衰落
第三節 信息經濟的形成
第四節 信息經濟自相矛盾的性質
第五節 傳統管理:追求減小不確定性
第六節 新型管理:不確定性的吸收
第七節 管理知識資產作為一種社會學習過程
第八節 關於信息的政治經濟學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