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型政府的功能
根據政府對知識不同的作用和處理方式,本文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將政府功能劃分為知識生產型功能、知識傳播型功能和知識套用型功能。
知識生產型功能
以信息和知識為對象,把信息轉化為知識,並針對各種知識資源的內容和概念進行管理,將知識進行分類、提煉、加工與創新,實現知識的生產。在政府中,此種功能主要包括法律、法規的制定,政策的制定等。
知識傳播型功能
對知識進行規範、傳播,加速知識的流通並擴大其適用範圍,主要涉及電子政務,包括信息發布、政策諮詢、政策傳播等。政府在知識的對外傳播中有著關鍵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一直掌握著最大量的公眾信息,又是許多法規、規章、規範的制定者和仲裁者,結合目前網際網路強大的技術支持,政府能夠為公眾提供有關政治、經濟、社會一切公共領域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知識和信息。藉助電子政務,可以打破政府機關之間的組織界限,改變傳統的經過層層關卡的書面審核的方式,將政府信息依其性質向社會、組織、企業公開使用,一方面促使政府機關之間、政府社會各界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使公眾從不同渠道獲得政府的信息服務。
知識套用型功能
是信息轉變為知識後對知識的執行,並通過對知識的執行來協調各個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此功能是知識管理型政府的核心,主要包括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的落實與執行等。政府對知識的套用主要是為了實現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使政府的知識資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識鏈上形成暢通無阻的知識流,提高政務事務的處理效率。政府管理職能的實現離不開各種政策法規的制定,離不開各種決策行為,知識套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領導提供決策功能。
知識管理型政府的基本特徵
1.知識是知識型政府最重要的資源
在世界經濟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知識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在信息的催化下,政府的生存環境發生著越來越快的變化。無論是政治、經濟、技術環境的變化,還是市場環境以及政府內部環境的變化,都對政府的管理水平和適應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政府管理中如何獲得知識,如何使用知識,如何存儲知識,如何使知識變為更多的知識,如何把知識直接轉化成生產力顯得尤為重要。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的主要區別在於知識具有外部性、非排他性、重複使用性、規模報酬遞增性等特性。由於信息和通訊技術的興起和廣泛套用,信息處理成本大大降低,知識的獲取、傳播、轉移、創造和利用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因而使得知識在電子政務的條件下成為知識型政府的第一資源。
2.知識型政府中職位權威將被知識權威取代
傳統政府管理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嚴格的等級制度,職位和權威被定格為職位越高權威越大,職位權威在處理分工精細組織的日常工作時非常有效。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到來,嚴格的等級制度被學習型組織替代時,職員個人的知識變得更為重要。擁有知識的人將成為以公眾和企業為中心的政府的關鍵人物。擁有的核心知識越多,權威也就越大。
3.知識型職員是知識型政府的主體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型政府的知識職員逐步成為政府的主體,政府要有效地管理知識,需要高度重視擁有和創造大量新知識的人才。政府管理必須是基於知識的,對知識重視,使得政府將被看作學習型組織,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從被動培訓向主動學習轉變,把自己置於學習的中心地位,不斷地獲取知識和自學成才,注重創造知識和套用知識而不僅僅是積累知識,發揮知識團隊的整合效應。各級知識型政府的特徵集中表現在,它是一個知識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結合體。
知識管理型政府的知識管理鏈
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Singh於1998年從組織內的知識和組織內的核心競爭力的關係出發,提出了知識鏈的概念。目前沒有對知識鏈的一個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知識鏈是一種知識鏈條,在這個鏈條形的網路中,組織對知識進行選擇吸收、整理、轉化和創新,形成一個從捕獲到創新的無限循環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網鏈結構模式。
從構成主體來看,政府知識鏈由擁有不同知識資源的不同組織構成,這些組織包括:大學、科研院所、社會大眾、政府組織本身、政府利益相關主體等。其中政府組織本身是征服知識鏈的核心,與參與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共同推動知識鏈的發展。從知識的傳遞過程來看,知識管理型政府的三種功能構成了政府知識管理鏈,政府內部知識生產、知識供應、知識套用體系之間的緊密合作是保證知識鏈上的知識流暢通無阻的基礎。
1.知識供應
當今13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未來政府的競爭力取決於是否能夠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套用這些知識去創新。在政府中,知識的供應是政府知識管理鏈的首要環節,知識供應主要分為內部供應和外部供應兩種。所謂內部供應,就是指通過政府機關內部的工作人員為政府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專長,並通過交流和知識挖掘得到新知識;外部供應是指通過專門的政府智囊團、各類諮詢公司、大學、企業研發部門以及公眾為政府提供知識。內部供應主要通過定量或定性的信息處理方法,從已經掌握的豐富的政務信息資源中挖掘出有用的知識;外部供應是將產學研的知識加以集成和系統化,以便為政府提供增強創新能力的信息和方法。外部供應的主體如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擁有非常豐富的知識資源,可以為政府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
2.知識生產
知識生產是政府知識管理鏈的中問環節,是政府對現有知識進行加工、創新的過程,使其可識別、轉移和可傳播。政府的知識工作人員將在知識供應環節中收集的信息加以提煉,並把零亂、分散的信息組織成具有價值的知識產品,例如將專家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寫成專家系統軟體,使他人能夠利用該領域專家的知識。經過開發後的知識可以看作是一種政府知識產品。
3.知識套用
知識供應和知識生產是為知識的套用做準備的,離開了套用,知識就失去了本身的價值。政府對知識的套用主要是為了實現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政府知識的套用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利用知識處理政府的事務性工作。在知識經濟時代,政府對企業和公眾的服務職能日益凸現,社會公眾對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服務水平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滿足社會公眾對政府服務職能的需求,提高政務事務的處理效率,提供滿足公眾需求的服務項目,是當前政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有針對性地獲取有用的知識,併合理地套用這些知識。第二,政府知識的套用表現在知識的傳播上。政府向社會公眾、企業等提供搜尋引擎、學習培訓等服務功能,目的是使社會大眾能夠吸收新知識並有效利用新知識。知識的轉播可以有多種不同方式,如利用政府網站發布信息、發行印刷出版物和電子出版物、舉辦專門培訓活動等。
根據政府對知識的不同處理方式,社會公眾和企業等為政府供應知識,政府組織本身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將知識套用於日常事務工作,並為公眾提供服務,形成一個不斷增值的環狀系統。為了保證政府知識鏈的順暢,不僅需要對知識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管理,更需要最佳化各個環節的關聯,加快知識的流通速度。知識供應和知識生產環節的緊密合作應避免政府知識需求量大和知識供應缺乏之問的不對稱,知識生產和知識套用環節需要避免社會需求和政府服務的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