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節選了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的20篇講話,分別單列標題28篇。全文收錄了他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3篇,致辭、發言各1篇,書序、檔案各1篇,書信2封,共37篇。文稿多數為首次公開出版,整體上以時間順序先後排列。該書還收錄了習近平正定工作期間的10幅照片,附錄收入習近平同志離開正定後的3篇回憶文章和當年《人民日報》等報導習近平和正定縣的3篇新聞通訊。該書編錄的37篇文稿可分為七大主題:黨建問題、經濟問題、改革問題、人才問題、領導幹部問題、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正定的歷史與情懷問題等。
作品目錄
在大是大非面前態度要明朗 (1982年8月27日) |
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幹部工作(1982年9月2日) |
加強思想教育要有針對性和說服力(1982年12月27日) |
搞好教育文化事業(1982年12月27日) |
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設當作戰略方針來抓(1982年12月27日) |
儘快實現黨風根本好轉(1983年4月11日) |
人才對發展經濟的作用不可估量(1983年4月25日) |
共同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1983年7月26日) |
下決心把基層團組織整頓好建設好(1983年7月) |
創振興正定的大業做奮發有為的新人(1983年8月10日) |
建設適應四化需要的黨的基層組織(1983年8月16日) |
機構要精簡班子要精幹(1983年10月31日) |
大力發展商品生產(1983年11月1日) |
基層班子建設是搞好農村工作的保證(1983年11月1日) |
嚴肅認真清理農村財務(1983年11月1日) |
縣委一班人要遵守六項規定(1983年12月6日) |
建設現代化大農業要靠專門人才(1983年12月18日) |
正確處理髮展商品經濟的六個關係(1983年12月22日) |
正定適宜走“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1984年2月8日) |
落實農村經濟政策需解決思想問題 (1984年2月8日) |
在“高、新、實”上下功夫(1984年2月8日) |
發展農業、農村經濟要多一些戰略眼光(1984年3月2日) |
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必須做好基礎工作(1984年3月2日) |
政治上要敏銳工作上要創新(1984年3月2日) |
到基層尋求“源頭活水”(1984年3月28日) |
念好“人才經”開拓翻番路(1984年5月16日) |
不講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話(1984年6月29日) |
適應形勢改進領導方法(1984年6月29日) |
讓姜世譚們“棄盾舞雙劍”(1984年11月) |
深化改革要在思想上“五破五立”(1984年11月29日) |
中青年幹部要“尊老”(1984年12月7日) |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1985年1月1日) |
改革戲必須大家唱(1985年3月6日) |
剎住新的不正之風沒有氣勢不行(1985年3月6日) |
抓好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的綜合改革(1985年4月6日) |
整黨要突出重點為改革發展服務(1985年5月22日) |
附錄一 |
我愛自己的第二故鄉(1987年5月) |
高風昭日月亮節啟後人(1994年春) |
憶大山(1998年7月) |
附錄二 |
正定翻身記(1984年6月17日) |
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1985年1月) |
正定縣念活一部“人才經”(1985年4月8日) |
創作背景
1982年初,在中央部門工作的習近平同志懷著“我要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揚的‘農家樂’”的情懷,主動請纓“下沉”基層,到了河北省正定縣。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時間,習近平同志歷任正定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他跑遍正定25個鄉鎮,走訪縣直機關,組織編撰《正定縣情》,編制《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習近平同志帶領領導班子抓黨建、搞改革、促經濟、興教育、引人才。到1984年,正定全縣10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工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翻一番。縣級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結構與國家政權結構中承上啟下,是“一線指揮部”,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中共石家莊市委、正定縣委整理編輯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的文稿,輯印成書《知之深 愛之切》。 該書題目和代序均來自於習近平同志1984年發表的文章《知之深 愛之切》。
作品思想
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必須認識治國理政新實踐;觀治國理政之勝狀,覽發展實踐之大觀,不忘回溯其泉源,方能領會其根本。
系統思維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習近平總是善於從全局角度、以系統思維看待問題,從整體上思考謀劃開展實踐。真理的長河流淌的是實踐的汗水。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習近平在河北正定任縣委書記時,這種全局觀念、系統思維在其工作實踐中就得以切實體現和鮮活運用。在《知之深 愛之切》37篇文稿中,習近平對做好思想教育、文化、人才、婦女兒童、老幹部、基層團組織、領導班子、改革、農業、經濟、黨風等各方面工作分別做出部署和要求。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注重各領域關聯性和各項舉措耦合性,使各項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正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緊密聯繫、相互交融。
正如在附錄中蔣丰采寫的通訊《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所記載的那樣:“在這改革之風勁吹的歲月里,嚴冬的寒氣已凝固不住播種者滾燙的情懷。”在那百廢待興,山河重整的歲月里,改革者以劍拔弩張的氣魄、大刀闊斧的膽識、篤定執著的信仰,竭力去換取祖國和人民的富饒與榮光。然而,面對積重難返的矛盾和問題,僅僅憑藉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整頓難以奏效。整體謀劃、全局考量、系統推進,不僅考驗著改革者的實踐決心,而且檢視改革者的實踐智慧。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這種系統思維,“一盤棋”思想,正是習近平等正定縣委一班人帶領正定走出死胡同,打贏翻身仗的重要因素。
戰略視野
何謂戰略視野?習近平在書中《發展農業、農村經濟要多一些戰略眼光》一文中指出:“搞經濟,搞大農業,都需要多一些戰略眼光,從時間上看得遠一些,從空間上看得寬一些。在巨觀戰略指導下研究自己的微觀戰略,在全局發展戰略基礎上研究局部的發展戰略。在國外,戰略研究很時興。在國內,發展戰略研究也引起重視,各省都在研究戰略問題。”所謂戰略視野,一是要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體現恢宏的戰略思維。善於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二是要視野開闊、胸襟博大,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觀察和處理問題,能透過紛繁複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做到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熟悉國情又把握世情。
戰略視野決定戰略高度與戰略目標。蔣豐在《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寫道:“走訪正定城鄉,我卻聽到上上下下都在談正定的戰略目標、正定的戰略措施。當人們看到我驚奇的目光時,又神秘地一笑,悄悄地告訴我:‘這是習近平同志傳染給我們的。’習近平主張80年代的‘七品芝麻官’,要講戰略,要有氣魄!”非凡的戰略視野,使得年輕的縣委書記心中蘊蓄著宏大的戰略目標。有了戰略目標,就得有戰略行動。習近平的戰略視野和胸懷在正定原野中蘊蓄,進而又在正定實踐中發軔生根。
改革智慧
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躍。然而,獲得改革認識,凝聚改革共識卻並非易事,而躬親實踐既當改革促進派又做改革實幹家更是蜀道之難。在該書《改革戲必須大家唱》一文中,習近平從思想、工作、方法三個方面指出改革面臨的問題。比如,從思想上講,“有的同志對改革工作不主動、不敏感,缺乏改革責任感,等靠思想很突出,不推不動,甚至推也不動;有的同志說‘寧肯不改革也不能犯錯誤’,似乎搞改革就要犯錯誤,不改革就能平安無事。”從工作上講,“改革存在著不系統、不配套的問題,突出表現是‘中間梗阻’,各部門之間動作不協調,步調不一致。比如簡政放權,少數中間部門仍然攬著不放,‘大婆婆’開明了,‘二婆婆’又管緊了。當然,也有企業當慣了‘小媳婦’,乍一放開手腳感到不適應,給了權不敢用、不會用的。”從方法上講,有的事急於求成,搞一刀切。有的事自上而下搞,民眾缺少必要的思想準備和工作基礎,產生了不應有的阻力。正是對這些改革面臨的突出矛盾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習近平和正定人民進行的改革實踐才有了智慧源泉和方向所在。
誠如蔣豐在通訊中記載:“這裡,聽不見人人喊改革,但處處在改革。”至於如何改革,習近平說:“我從不言必稱改革,只是想扎紮實實做幾件於國有益、於民有利的事情。改革是中華民族的意願,是中國社會的‘大趨勢’,個人不必故作驚人之舉。我理解,改革不僅僅是改變。解放社會生產力,解除舊有觀念對人的桎梏,才是改革的最終目的。在改革進程中,要研究國情,要把握民眾心理,要避免破壞性震動,否則,盲目改革只會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詩,弄不好,還會給事業帶來損失。”事實證明,習近平的改革思維,不僅在正定實踐中紮下了深根,而且在後來的閩東實踐、浙江主政、大國治理中逐步形成發展成熟,越來越放射出真理的光輝。
家國情懷
通觀《知之深 愛之切》,細細品味可以發現,濃濃的家國情懷是統領其全部內容的活的靈魂,滲透於文字背後的浩瀚的思想海洋之中。事實上,習近平的家國情懷不僅源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關於讀書治學的最高追求,更得於他與正定人民和正定大地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和火熱實踐。在該書序言中習近平坦言:“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作基礎。唯有對家鄉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正定人有這樣的家鄉是值得自豪的,我和許多外地來到這裡的人把正定引以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也由衷地產生了這種自豪感。”在附錄《我愛自己的第二故鄉》中,習近平說:“正定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裡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勤勞的人民。我愛自己的故鄉。”對正定的情懷,對人民的感情,溢於言表,流淌在字裡行間。
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愛正定,不是一句口號。從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幹部工作,到共同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從到基層尋求“源頭活水”到剎住新的不正之風,沒有氣勢不行、沒有方法不行。在正定的習近平對農村開始了理性的思索,他跑遍了全縣25個鄉鎮,走訪了縣直大多數機關,他再也離不開人民了。他說:“我要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揚的‘農家樂’。”愛正定,是具體的實在的。他在正定縣城大街上臨時擺桌子,聽取民眾意見;與正定縣幹部民眾一起祭掃郝清玉烈士陵墓,對烈士家屬表示親切慰問;還在縣城街頭髮放《民意調查表》。在《憶大山》中,他深情寫道:“記得1985年5月我即將調離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個晚上,我們相約相聚,進行了最後一次長談,臨分手時,倆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依依別情,難以言狀。”他以從未有過的主人翁責任感深情地愛著正定和那裡的人民,這種滾燙的家國情懷,從未間斷,與日俱增,深深植根於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實踐沃土,不斷生長出治國理政思想的美麗花朵。
作品影響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教研部主任韓慶祥:認真學習《知之深 愛之切》一書,會清晰地感知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擔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全面深化改革、“打鐵還需自身硬”、全面從嚴治黨、正確用人觀、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踏石有印,抓鐵有痕”、“釘釘子”等思想及風格,都具有其歷史基礎、實踐基礎、現實基礎,都可以在《知之深 愛之切》中找到影子。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其長期工作和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發展起來的,他的許多思想不僅具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而且具有歷史必然性。《知之深 愛之切》一書的出版,對廣大領導幹部深入學習和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及其思想來源和精神實質,具有重要意義。
出版信息
書名 | ISBN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知之深 愛之切 | 9787202111130 | 習近平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15年12月 |
作者簡介
習近平,男,漢族,1953年6月生,陝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