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類超薄電子裝置,能在人體中自然溶解。這類裝置可被用於多種醫療用途。根據2012年10月期《科學》雜誌刊登的一篇研究論文,這類裝置由矽和氧化鎂構成,被放置在蠶絲保護層內,在實現目的之後可以自然溶解。該技術已被用於高溫消毒傷口,避免細菌感染。
這是“瞬態電子”領域研究的一部分。利用這一技術,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了“電子紋身”,即一類可以在人體皮膚上彎曲和拉伸的感測器。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可溶解的設備是傳統電子裝置的兩極,但通過一定的處理可以保持穩定。
優勢
使電子裝置以可控的方式逐漸消失需要兩方面技術:讓裝置徹底消失,以及使用外殼來控制消失的過程。
傳統大小的電子器件永遠都不會徹底溶解。為此,研究人員使用了納米薄膜技術。由矽構成納米薄膜能在幾天到幾周內溶解。蠶絲材料則用於控制溶解的速度。這一材料來自蠶,能溶解及改造。改變蠶絲結晶的方式能調整最終性能,並決定這一裝置能持續多長時間。
瞬態電子相對於傳統裝置提供了更強大的性能,而在預設的時間點可以被周圍環境徹底吸收,這可以是幾分鐘到幾年。
套用
瞬態電子的套用已在實驗室中得到了嘗試,包括64像素數位相機、溫度感測器和太陽能電池等。
瞬態電子技術還可被用於設計藥物緩釋機制,或是在大腦和心臟中安裝的感測器。該技術還可被用於製造環保的計算機和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