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到清代嘉慶六年(1801年),真武廟已歷時二百四十年,其間風吹雨打,洪澇侵蝕,台上台下多有殘損。當時知縣蕭泗水遂命將北台修葺一新,把原土階換為石階,三組,共45級,層次疊起,觀之甚偉。
清鹹豐七年(1857年)。知縣許忠見台上土木建築已多破舊,膠漆寥落,遂出俸倡導,重修真武廟,凡門、窗、椽、柱盡塗丹漆,同時又將台前闢為甬道,直通城內大街,並沿甬道設坊四座,其牌樓分書為“太和仙境”、“治世玄岳”、“北嶽具瞻”、“玄武重鎮”,四坊連影,南北相接,造成目上下建築呼應襯托之勢。台前甬道中部則闢為水塘,兩旁開疏為渠,渠兩側翼以花檣朱欄,環渠補柳三百五十株,台上台下隨得而增勝,三五之 夜,月影參差,柳月相照。更為游賞之盛。這裡於是便成為深澤第一佳景--“北台柳月”。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又於北台再次整飭。去枯柳而植新株,並雜植桃李於其間,再疏渠道,跨渠增架木橋,於疏枝月影之中,又添小橋流水,更成一邑之絕勝處。真武廟此種景觀,至今大致保存,所以觀賞者連年不衰。
抗日戰爭時毀於敵人手中,後依原樣重建,建國後又多次修繕,現真武廟闢為深澤縣烈士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