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省擬(省份擬人)是以省市的擬人化形象為基礎進行創作、二次創作(同人)的一個主題,具有原創的獨立性,亦可看做是國家擬人系統的延伸和拓展,兼容城市擬人、地區擬人、地形擬人等。百度省擬吧。
省擬、城擬、地區擬人,從來都不是二次元(指動畫、漫畫、CG、2維遊戲等一系列平面的視界產物)固有的事物,它們只是一種視角而已。比如,中國古代將山嶽、河川、土地、星辰等賦予類似人的形象,並進一步神化而加以崇拜,就是“地區擬人化”的前身。土地神源於“社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引《孝經緯》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雖說省份擬人不是二次元固有的事物,但是由於根據這個主題的創作多為漫畫、CG、輕小說或者廣播劇等隸屬二次元作品範疇的類型,所以省份擬人存在的前提就是規避或者弱化政治因素。每個省擬人物僅作為一個省份的象徵/代表(而非國家的身份),創作者不可僭越,也不可給省份擬人加上什麼政治旗幟。省擬創作更多關注該地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而非該地區的政治活動。
純二次元(架空向)的省份擬人創作也是存在的。這類作品一般虛化省份擬人作為“省份”的身份而強調他們作為“人類”的身份,不必依託省份、地區的歷史和風土人情。
這裡引用網友“南垣歌”的一句話:其實,什麼是所謂成功的城擬呢?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誰也說不準哪個本來應該是哪樣的。只求城擬的時候,作者們能多花點功夫在了解這個城市上,更深層次的東西,而不是一味求賣萌、賣腐,那樣實在毫無意義。赫拉克利特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對於省擬而言,更多的情況下,是“省擬人的命運(當地歷史與風土人情),就是他的性格”。如果輕易的迴避省份的歷史沿革、文化特色、人群特徵,那么省擬人性格,又該是從何得來的呢?
應當指出的是,省份擬人創作雖然大多數基於該省份、地區的風土人情、人群特徵,但並不代表省份擬人就是所謂的“地圖炮”。省擬創作者的確會總結某地人群的共同特性,但也不應忘記克服“刻板印象”(stereotype)帶來的負面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城市省份擬人的創作自然是一件好事情。更嚴謹的創作者面對不夠認真、考據不夠細膩的作品也不必不平衡,大家做好自己就好。認真的作品,自然會得到更認真的對待。省份擬人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其他問題,請參閱參考資料。
1.省份
行政區劃,是指一個國家行政管理的區域組織系統。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個地域,通常在其所轄的領土範圍內按照自然地理的條件、政治經濟的狀況、民族和人口的分布、歷史的傳統以及軍事的需要,把全國劃分為不同級次的若干行政區,這種劃分叫做行政區劃。世界各國的行政區劃的級次和名稱是互不相同的。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行政區劃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之下實行省、縣兩級制;美國主要是州(Prefecture)、縣(County)或市(City);蘇聯主要是州(ОбласТъ)、區(PaЙОH);法國主要是省(Province)、區或縣(District);英國主要是郡(Shire)、縣(County)。即使在一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的級次和名稱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沿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五個時期:萌芽時期(先秦)、郡縣制時期(秦漢)、州制時期(魏晉南北朝、隋)、道(路)制時期(唐、宋)、行省制時期(元、明、清)。
(一)萌芽時期
這個時期約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即從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開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確立郡縣制為止。國家的產生,是形成行政區劃的先決條件。在原始社會,人們按氏族、部落進行生產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區劃,也沒有地域區劃的概念,正如《禮記·禮運》篇所述,那時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逐步出現了私有制,產生了階級,形成了國家。統治階級為維護其統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統治階級,需要實行分區分級管理,於是產生了形成各種各樣行政區劃的可能性。但是,並不是產生國家的同時也必然出現行政區劃。一些同志認為:夏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單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礎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國’”;“商代的行政區劃採用分封制的形式”,是不對的。夏、商兩代和西周,都還沒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當時也不可能對整個國家進行全面的行政區劃,無論是“方國”,還是“諸侯國”,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與夏、商、周王朝之間都只是鬆散的臣屬關係。春秋以後,縣、郡的出現才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的肇始。
(二)傳說中的州服制
在本世紀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著“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區劃。最典型的如《漢書·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黃帝,……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即說黃帝時已有州制,堯因洪水之災,分中國為十二州,禹治水後更改為九州,以後又把中國分為五服。然而實際上,所謂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說尚有爭議,尚未有確切證明。(三)郡縣制時期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國”,各個領主在自己的封國內獨立為君主,整個商、周王朝無所謂任何行政區劃。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周室衰微,一些諸侯國逐漸強大,開始發展中央集權制度。他們在新開拓的疆土上不再進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統治,為了便於統治,開始萌生了縣、郡等行政區劃的單位。從秦始皇統一中國,正式確立郡縣制為全國統一的行政區劃,到魏晉時期實施州制行政區劃制度,郡縣制經歷了秦、漢四百多年。
(四)州制時期
如前所述,把中國劃分為州,起源於戰國時人們的理想。但是,“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都停留在學者們所著作的書上或人們的傳聞中,並未成為中國的行政區劃。在中國行政區劃中真正地出現“州”一級,始於西漢武帝。東漢中平五年,“州”開始成為一級行政區實體。自此,中國的行政區划進入到州制的新時期,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直至隋代,州一直成為中國最高的行政區劃單位。時間延續了四百年左右。
(五)道(路)制時期
州制在中國實行了四百年左右,南北朝濫置州、郡,說明了州制的衰落。誠然,隋朝著力整頓,結束了濫置州、郡的現象,但也沒有能夠挽救州制。唐初,李淵統一中國後,一度改郡為州,恢復州領縣制。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州為郡,實行了16年郡領縣制。因此,唐朝與隋朝一樣,州、郡兩名曾經迭相改用。不過,唐朝後期的最高行政區劃不是州或郡,而是“道”了;宋朝的最高行政區劃是“路”。“道”和“路”最初都是監察區的性質,然後轉化為行政區。這表明中國的行政區劃在唐宋王朝進入了道(路)制時期。該時期從7世紀初至13世紀後期,達六百多年。縱觀道(路)制時期的行政區劃有這樣幾個特點:
(1)無論在唐代、宋朝,還是五代十國、遼國和金國,道或路是最高行政區劃單位始終沒有變;
(2)該時期六百多年中,始終實施的是三級行政區劃,最基本的單位是道或路—府或州—縣;
(3)上一個時期(魏晉南北朝至隋朝的州制時期)最高的行政區劃單位——州,在此時期仍繼續沿用,不過變成了行政區劃的第二級單位,隸屬於道或路;
(4)還引進了府、軍、監等行政區劃單位,尤其是府一直沿用下去,成為一個長期廣泛採用的重要行政區劃單位。
(六)省制時期
自元代開始,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省)制時期。該時期從13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歷經元、明、清三代。省名起源甚早,魏晉時期已有尚書省、中書省之稱,然皆為中樞要署,不直轄地方。隋文帝於開皇八年(588年)伐陳,曾置淮南行省於壽春,但不久即廢。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現過行省制度,在外地設立行尚書省,但為時短暫。蒙古人興起之後,仿金實行行省制度。元世祖一方面將尚書省並為中書省,總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設立若干行中書省,作為朝廷中書省在外地的代理機構。它最初是一種臨時設定,並只管軍事,後演變為兼管民政,其長官也由中央官吏演變為地方官吏。其間從伐金到滅宋,歷經70餘年,平宋以後成了元朝的行政區劃單位。
(七)總結
總而言之,自春秋初至清末,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經歷了萌芽時期、郡縣制時期、州制時期、道(路)制時期和省制時期五大階段,歷時二千六、七百年,有許多方面值得總結、注意:一、行政區劃的設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從表11看出,變動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
二、在行政區劃中,各地區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地區要比不發達的地區地位高。在秦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要比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發達,所以在全國一級行政區劃40多個秦郡中占有30多郡,而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僅有全國四分之一的郡。西晉初,全國一級行政區劃19個州中,秦嶺、淮河之南的地區有7個,占三分之一強,但多數州依然在秦嶺、淮河之北,這與當時經濟中心仍在黃河中、下游的情況是一致的;西晉末,全國21州,秦嶺、淮河之南的地區占有9個,為七分之三,比例比西晉初高,這與西晉時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有關。到唐代,南方的經濟雖發展較快,但經濟中心仍在黃河中、下游,所以唐初全國一級行政區劃十個道中,秦嶺、淮河之南占有4個,後來的15道中南方占有6道。這種狀況在宋代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北宋全境一級行政區劃24路中秦嶺、淮河以南占有14路。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數字超過黃河中、下游地區,這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是第一次。這種變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基本上也是同步的,在宋代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經濟已趕上了黃河中、下游。明成祖以後全國一級行政區劃13省中,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占有9個,而那時雖然政治中心在北京(直隸),經濟中心卻在南方。清朝內地一級行政區劃18省中,秦嶺、淮河之南占有13省,即占三分之二,這與當時南方的經濟遠遠超過黃河中、下游的情況是密切相關的。
三、每個時期乃至每個朝代的行政區劃單位都有變化,但變化最大的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秦漢為郡,魏晉南北朝為州,唐為道,宋為路,元明清為省,實際上元為行省,明為布政使司,清為省。
四、歷時二千多年,經歷五個時期、十多個朝代,中國行政區劃制的最基本單位——縣,始終沒有多大變化。這或許說明,行政區劃制的最基本單位是最穩定的,而最高一級單位則是最不穩定的。
五、愈早誕生的行政區劃單位,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地位愈低的趨勢。如縣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劃單位,在秦漢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漢以後又降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單位;郡在秦漢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到魏晉南北朝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州在魏晉南北朝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在唐、宋的道(路)制時期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至元、明、清的省制時期降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單位;路在宋朝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在元代則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
六、行政區劃系統也在不斷演變之中。從表11可見,春秋為一級制,戰國為二級制,秦漢基本上是二級制,魏晉南北朝為三級制,隋代為二級制,唐、宋為三級制,元、明是三級和四級行政區劃混合制,主要是四級制,清代是三級制。可見,在中央集權制的前期,行政區劃以二級制為主;在中央集權制的中、後期,行政區劃則以三級制為主。
省制和縣制是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的產物,已經不能適應世界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潮流的需要。但是,省作為一種人們普遍認同的具有幾百年歷史的人文環境地域共同體,將繼續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
2.擬人化
擬人化,即把事物人格化,把本來不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的。Anthropomorphism:[源自希臘語anthropos(人、人類)和morphe(形狀、形式、外貌)]擬人論,擬人觀。把人的形式和性質歸給非人的事物,尤其是神。在神秘學的傳說里,常常會給神、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的東西賦予人的個性、脾氣、喜怒、厭惡等等。按照G·H·劉易斯的看法,擬人說是依照意識、情感、思想、交流等等通常被認為僅僅屬於人類的屬性來描述運動、植物和宇宙。
擬人化卡通是指把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這樣的畫畫方法。把擬人通過畫畫,通過卡通式樣表現出來。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當作人,寫成和人一樣的有感情、有語言、有動作。擬人化卡通能把事物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具體的同時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某事物的某個特點+擬人特有的作用,加上卡通的細膩形象化更加使人能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