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鄉

“相鄉”就是“宰相之鄉”。北宋丞相、永新人劉沆有這樣一句詩:“四百年中出三相”。後來,永新禾山甘露寺的僧人便在羅漢洞裡建了一座“三相堂”。“相鄉”就是指永新縣。

明代中葉,永新縣城學宮左側又建起一座“四相牌坊”,城東還有座“四相祠”。明龔錫爵的《四相祠記》中寫到,當時的永新人都自豪地說:“吾邑舊稱相鄉。”“吾邑”自然是永新,“相鄉”就是“宰相之鄉”。既有祠在,又有詩文記載,那么,永新在唐宋以來是不是出了3名宰相,或4名宰相?

事實上,永新籍的宰相只有2名。

第一位稱得上宰相的是劉沆。

另一位永新土生土長的宰相是劉定之。

兩相也有兩名一是姚崇,一是牛僧孺

文天祥的5世祖由永新錢溪遷往廬陵(今青原區富田),文天祥為13世。他曾回鄉祭祖,並賦《六義堂》詩。天祥的次妹嫁給了永新人彭震龍。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堅持君降臣不降。從敵處脫險後,又到南方聚兵抗元,後兵敗被俘,從容就義,成為千古景仰的民族英雄。

劉三吾的祖父由永新城北遷居湖南茶陵,明太祖時拜為丞相。

張治的祖輩世居永新東里桃溪,後遷往湖南茶陵。他的一首寄東里諸宗的七絕中,有“禾山城東楊柳垂,嬉戲尚憶少年時”的詩句,可證張治兒時曾在永新生活。嘉靖年間,他為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也是實際上的宰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