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日本在90年代初資產泡沫破滅後陷入長期經濟蕭條,儘管日本央行於90年代末已經將利率降至0,但經濟平均增長率仍顯著下滑,物價亦進入通貨緊縮狀態。在調節利率的傳統貨幣政策無法繼續實施的情況下,日本央行於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間首先實踐了數量型放鬆的貨幣政策(QuantitativeEasingPolicy,QEP),由傳統貨幣政策中調節無抵押隔夜拆借利率(UncollateralizedOvernightRateinCallMarket)轉向盯住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經常賬戶餘額(CurrentAccountBalance,CAB)。日本的數量型放鬆貨幣政策遵循3個支柱的原則:在存款準備金制度下,通過盯住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較高的經常賬戶餘額水平來維持流動性的大量供應;增加對長期日本政府債券的直接購買以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順利實施;持續以上方式的流動性供應直至消費者物價指數恢復同比正增長。方式
日本所採取的數量型放鬆政策就是通過購買國債使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儲備金維持在較高水平上,並由此達到CPI正增長的目標。在實施數量型放鬆政策前日本央行每月購入政府債券的上限為4000億日元,自2001年起央行連續4次提高該額度至每月1.2萬億日元。日本央行的國債持有量亦從2001年1月的56萬億日元上升至04年3月的100萬億日元,其所持國債占國債總餘額比重由8%上升至2003年的11.4%,占GDP比重由11%上升至20%。
通過這種為財政赤字進行貨幣融資的方式,央行的經常項目存款從起初5萬億日元左右,上升至超過30萬億日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