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3年,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大學、紐約城市學院在復旦大學物理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舉行Mini-CUSPEA考試。CUSPEA即“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畫”,是1979-1989年間用來選拔中國學生到美國攻讀物理專業研究生的考試,於1989年取消,但199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大學、紐約城市學院和復旦大學之間恢復過,所以可稱為“小範圍”的CUSPEA。每年有6-10名學生通過和CUSPEA時代類似的考試和面試,獲得美方學校的入學許可和獎學金。通過的學生可以免去托福和GRE的考試要求。(註:從2007年開始,Mini-CUSPEA考試的規模再次開始擴張。在中國方面,除了復旦大學外,還包括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美國方面的擴張也在計畫之中。)
當時正在讀大三的盧昌海與復旦物理系的五位研究生通過了考試,盧昌海得分最高,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同年,盧提交了本科畢業論文,後在《復旦學報 (自然科學版)》發表。
1994年,盧昌海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讀博士期間,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D》這兩個物理學界頂尖雜誌發表四篇論文,並於200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獲得學位後,因對自己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沒有繼續從事的興趣,改行從事計算機工作,並從事網站建設和科普文章撰寫。先後在《現代物理知識》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發表八篇高級科普文章,在《中國青年報》、《科學畫報》、《科幻世界》、《中學生天地》、《中學科技》等多家雜誌發表過科普作品及科技新聞點評,數學科普系列文章《Riemann 猜想漫談》中的一篇被《數學奧林匹克與數學文化》(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年 6 月)收錄。另著有天文學科普專著《尋找太陽系的疆界》(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9-11),對物理和天文方面的中文科普形成較大影響。
個人成就
盧昌海,《黎曼猜想漫談》,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盧昌海, 石墨烯——從象牙塔到未來世界, 科學畫報, 2010 年第 11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太陽的故事——重返古希臘, 現代物理知識, 2010 年第 4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無法偽造的貨幣, 科學畫報, 2010 年第 8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學物理能做什麼?, 現代物理知識, 2010 年第 3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雲計算——網際網路上一朵美麗的“雲”, 科學畫報, 2010 年第 6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信息存儲的今天和明天, 科學畫報, 2010 年第 2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相對論究竟是對還是錯, 科學畫報, 2009 年第 12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出版,
盧昌海, 纖維里的光和電路中的影, 科學畫報, 2009 年第 11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冥王星沉浮記, 科學畫報, 2009 年第 10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約束促進創新, 科學畫報, 2009 年第 8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現實與幻想, 科學畫報, 2009 年第 7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竹筏還是燈塔——數據洪流中的科學方法, 科學畫報, 2009 年第 5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魔方與 “上帝之數” (轉載自《科學畫報》), 青年文摘 (紅版), 2009 年第 2 期 (中國青年出版社)。
盧昌海, 魔方與 “上帝之數”, 科學畫報, 2008 年第 12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從對稱性破缺到物質的起源, 科學畫報, 2008 年第 11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11),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7、8 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10),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6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9),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5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8),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4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奇點與奇點定理簡介 (下), 現代物理知識, 2008 年第 1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7),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3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6),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2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克卜勒定律與 “嫦娥” 之旅,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1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5), 中學生天地, 2008 年 1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反物質——稀有的鏡像, 中學科技, 2007 年第 12 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辦)。
盧昌海, 奇點與奇點定理簡介 (中), 現代物理知識, 2007 年第 6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4), 中學生天地, 2007 年 12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3), 中學生天地, 2007 年 11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奇點與奇點定理簡介 (上), 現代物理知識, 2007 年第 5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2), 中學生天地, 2007 年 10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尋找太陽系的疆界 (1), 中學生天地, 2007 年 9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能量條件簡介, 現代物理知識, 2007 年第 4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質量起源——量子色動力學與質量起源, 現代物理知識, 2007 年第 3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質量起源——從對稱性破缺到希格斯機制, 現代物理知識, 2007 年第 2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質量起源——電磁質量說的興衰, 現代物理知識, 2007 年第 1 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盧昌海, 火箭, 從 “搖籃” 到深空, 中學生天地, 2007 年 1 月刊 (浙江教育報刊社)。
盧昌海, 從巴西的蝴蝶到德克薩斯的颶風, 科幻世界, 2007 年第 1 期 (科幻世界雜誌社)。
盧昌海, 冥王星落選記, 21世紀經濟報導, 2006 年 8 月 28 日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盧昌海, 時間旅行: 科學還是幻想?(下), 科幻世界, 2006 年第 8 期 (科幻世界雜誌社)。
盧昌海, 時間旅行: 科學還是幻想?(上), 科幻世界, 2006 年第 7 期 (科幻世界雜誌社)。
盧昌海, Riemann 猜想漫談 (一), 《數學奧林匹克與數學文化》, 2006 年 6 月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盧昌海, 對 “龐加萊猜想” 報導的不同看法, 中國青年報, 2006 年 6 月 8 日。
盧昌海, 蟲洞: 旅行家的天堂還是探險者的地獄?, 科幻世界, 2006 年第 5 期 (科幻世界雜誌社)。
盧昌海, 會下金蛋的鵝――希爾伯特第十問題 (下), 中國青年報, 2005 年 11 月 2 日。
盧昌海, 會下金蛋的鵝――希爾伯特第十問題 (上), 中國青年報, 2005 年 10 月 26 日。
盧昌海, 物理最愛, 社交最淡, 《成功無規律》, 作家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盧昌海, 生命傳輸機, 科學畫報, 2003 年第 10 期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Changhai Lu, Topological Objects in Gauge Theories, Ph.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2000,
Changhai Lu, Two-Monopole Systems and the Formation of Non-Abelian Clouds, Physical Review D 58, 125010 (1998),
Kimyeong Lee, Changhai Lu, SU(2) Calorons and Magnetic Monopoles, Physical Review D 58, 025011 (1998)。
Kimyeong Lee, Changhai Lu, Two Massive and one Massless Sp(4) Monopoles, Physical Review D 57, 5260 (1998)。
Gerald Dunne, Kimyeong Lee, Changhai Lu, On Finite Temperature Chern-Simons Coefficien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8, 3434 (1997)。
盧昌海, 電磁場量子化的新方案, 復旦學報 (自然科學版), 第 33 卷第 5 期, 1994 年 10 月, 208,
作品選錄
轉行後的心路歷程
- 盧昌海 -
本文是寫給繁星客棧的 一位網友 的, 本末附有我對部分網友提問的回覆。我轉行的原因已經在 別處 敘述過了, 就不贅述。 無論我為轉行做了多少時間的心理準備, 剛開始的那種失落感仍然非常顯著。 我記得很清楚, 在通過博士論文的最後一次答辯後, 當 Eric Weinberg (我原先的導師 Kimyeong Lee 離開哥大後他是我的導師) 握著我的手說 “Congratulations” 的時候我沒有感到欣喜, 卻有一種來自心底的黯然神傷。 十幾年了, 物理學一直是我生命中絕對的主線, 無一日間斷過, 在我的人生中一切其它東西都被精簡到了不能再精簡的程度, 只有物理是我全身心擁有的, 而今我就要 officially 離開她了。
那年回國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站在杭州的書店裡卻不知道該買什麼書。 我幾乎本能地來到自然科學類的書架旁, 卻忽然感到一陣茫然。 不做物理了, 我還買物理書嗎? 離開了物理的我就象一株被連根拔起的樹, 失卻了重心, 那是一種飄零無根的痛苦感覺。
從杭州返回紐約開始工作後, 我每天朝九晚五, 在辦公室里多留一分鐘都不願意。 這和我做物理的時候截然相反, 在哥大的時候我每天一起床就去辦公室, 晚上很晚才回家。 有一段時間甚至買了摺疊床, 晚上睡在辦公室里。 離開了物理, 工作與生活在我心中從此分離了。
離開物理的另一個效應是我從未再回過復旦。 我一生之中很少主動去結識別人, 僅有的幾次例外一次是後來結識我的妻子, 其餘幾次則基本上都是在復旦, 都是為了物理。 為了物理, 我主動結識了系裡的一些教授; 為了物理, 我曾和相知的教授談得忘乎時間, 一起把吃飯拋在腦後。 而在其它交際場合我基本上是人隻影單、 獨來獨往。 當年和我談得來的老師們大都是這么認識的。 而今我不做物理了, 我甚至不知道回去了應該見誰? 該說些什麼話?
但是慢慢地, 我看清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我是不能真正離開物理的, 她已經滲入我的靈魂 (如果人有靈魂的話), 沒有了物理, 我的生活仿佛失卻了顏色。 於是我重新開始象以前一樣閱讀物理文獻。 只不過, 離開了學術界, 我不會再去做研究性的工作了。 我在欣賞物理之中找回了自己的愛好。 從某種意義上講, 我又重新回到了孩提時代那個對物理世界充滿好奇心, 想要盡力了解物理學家工作的自己。 我的夢延續了下來, 只不過是以欣賞者而不是參與者的方式延續了下來。 做自己的多半只會是二三流的工作與欣賞別人的第一流的工作同樣都是幸福的。 我不後悔以前曾在物理上付出過的時光, 因為那段時光里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 而且有了那段時光, 我才可以更深刻地欣賞和理解物理前沿的工作, 我才可以真正地和我摯愛的物理相伴終生而不流於膚淺。 當然, last but not least, 那段時光也鑄就了我的綜合能力, 為我在這個世界上的謀生做了後盾。
後來我開始在網站上寫一些東西。 漸漸地, 我覺得那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做得好的話, 對 physics community 也是一種間接的貢獻。 而且, 我也比較喜歡把所學到的東西以一種儘可能邏輯優美的方式表述出來, 那讓我自己也有爽心悅目的感覺。 曾聽某作家說, 寫作首先是娛樂自己, 我有同感。 有時我問自己: 究竟什麼是成功? 如果我一直做物理的話, 我想我會對物理學有一些直接的貢獻, 對於一個熱愛物理的人來說, 那應該算是一種成功。 但除非發生奇蹟, 那種貢獻將是微小的, 多數物理學家對物理學的直接貢獻都是微小的, 並且往往是曇花一現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 如果我真的可以對 physics community 做一些認真的間接貢獻的話, 也未嘗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選擇。 更重要的是, 對於我自己的人生來說, 無論成敗, 只要我能夠繼續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就不枉此生了。
這是我轉行之後到目前為止的大致心路歷程, 我不知道這種狀態可以持續多久。 在過去五年里, 我的物理背景給了我很大的間接助益, 使我迄今一直能用遠比同事少的時間來完成公司的工作, 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做我想做的事。 但 IT 行業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 也許有一天我會發現必須用更大的精力去應付才行, 那時我的人生之路或許又將重新調整。 但無論如何, 我的興趣永不更改。
水中來塵里去,生生息息
生命就象蜿蜒的江河,慢慢流過歲月
人來人往,有些愛永不更改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寫於紐約
訪談報導
留學:自己做上帝 2004-3-9
《錢江晚報》
編者按:對於浙江人來說,留學是個太不陌生的字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浙江人與上海人、北京人合力推起了新時代的第一撥出國留學熱潮。如今,十幾年過去,留學已成為浙江不少天資優越、家境較好的年輕人進一步打造自己的方式之一。 相對於這些只將留學當作人生一小站的新生代留學生,那些將留學視作改變命運的前輩們所付出的要多得多,所得到的要難得多。但在留學前輩放大了的艱辛與快樂中,那點點滴滴的人生感知與永不言棄的奮鬥精神,卻足以寫就一本範文。值得一提的是,當這些已經將留學之途走得十分燦爛的學兄學姐們為留學新生提供留學時機建議時,不約而同地劃定了一個時限:大學本科畢業後。那些抱定“留學要趁早”之觀念的家長們,不可不三思。
盧昌海:物理最愛相守難
[留學時機建議]:本科畢業後留學最好。一、國內本科教育的質量並不差。二、一個人在本科畢業後更能夠應對陌生環境。三、過早出國實際上過早脫離了家庭這一環節。
[闖蕩忠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連續幾個星期,我打開盧昌海的個人網頁,和他伊妹兒,和他通電話,捕捉他深深淺淺的印象。他讓我比較佩服的是:1993 年參加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等三所大學聯合舉辦的Mini-CUSPEA考試獲第一名,於200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Glob-alTalk 公司從事軟體開發工作,並在瑞士信託第一波士頓銀行做技術顧問。 “我目前從事的職業與我的理想並不一致。我的思路是:如果不能或不適合以理想本身為職業,那我最希望找的職業是一個自己對之有一定興趣,同時又能多給自己一點自由時間從而有條件繼續自己興趣的職業。” 住在紐約的他每天收看中文電視,閱讀浙江的中文媒體,如錢江晚報、杭州日報,對國內大事了如指掌。 言及國外生活對人格和素質的影響,他分析說:正面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生活責任感的樹立,另一個是培養以真才實學安身立命的觀念和素質。除去這些正面的影響外,國外生活也可能對某些人的人格和素質造成負面影響,比方說有的人會變得狂妄自大看不起國內人。
個人主頁
盧昌海的個人主頁是中文科學類網站的佼佼者之一,十年來雖然幾經變化,但其主導風格卻始終如一,一直以高級科普為主題。2008年改版至今(2015.7.6),點擊量超過12,000,000,每天平均點擊量超過4千,在中文同類網站中名列前茅。發表於主頁上的文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好評。
他本人發表於平面媒體的所有文章大多在這個主頁上先行發表或者同步發表,極少數文章在平面媒體發表之後立即刊登於主頁之上。由於主頁上發表文章所受限制比平面媒體少得多,所以盧本人的同名文章中,主頁上的版本比發表的版本各有特色一些。